作业帮 > 化学 > 作业

高考考点解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化学作业 时间:2024/05/18 00:59:14
高考考点解析
解题思路: 根据高频考点总结
解题过程:
考点一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人们确定了一套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如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等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离子符号:表示各种离子的符号。如OH-、SO42-、HCO3-、NH4+等等。 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Cl为例): 圈内+17表示Cl的原子核内有17个带正电荷的质子 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例1](2011·杭州三模)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粒子是阳离子 C.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D.该粒子具有稳定的结构 [解析]由所给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知,该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为铝离子,结构稳定。其原子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答案] A [方法技巧] 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以Cl和Cl-,Na和Na+为例
Cl Cl- Na Na+ 考点二 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 1.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如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 , 过氧化氢的分子式为H2O2。(最简式)n = 分子式 。 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 CO2,SiO2,KNO3 。 有些化学式不仅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同时也能表示这种物质的分子组成,也叫分子式。如CO2 3.电子式:用“·”“×”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4.结构式: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及分子中各原子的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的式子。如过氧化氢的结构式为:H-O-O-H 5.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简写。如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 6.最简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中原子个数最简单整数比的式子。如乙酸的最简式为CH2O,过氧化氢的最简式为HO。 7.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特别提醒: 1.对于离子化合物,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与离子所带电荷一致。 2.对于共价化合物,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的。共用电子对偏向哪一种原子哪一种元素就显负价,共用电子对偏离哪一种原子哪一种元素就显正价。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4.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例2]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F-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 D.N2的结构式::N≡N: [解析]F-的核内有9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A正确;CO2 为直线型分子(O=C=O),NaCl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N2的结构式为N≡N,故B、C、D均不正确。 [答案]A [方法技巧] 1.原子的电子式: ‥ ‥ 原子的最外层有多少个电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周围画多少个小黑点“·”或小叉“×”。如:Li×, ︰Cl·
2.离子的电子式: ①阳离子:简单的阳离子(一般指单原子形成的阳离子)是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此时若原最外层没有电子,其电子式就是它的离子符号,如钠离子写成Na+、钡离子写成Ba2+;复杂的阳离子是原子团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形成的,其电子式不仅要画出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以及它们的成键关系,而且要用“[ ]”将原子团括起来,并在其右上角标明所带的正电荷数,电子式中的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团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总数减去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值。如: H ‥ ‥ H[H︰N︰H]+ ‥ ‥ ②阴离子:简单阴离子,一般最外层是2个电子或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元素符号周围画出最外层电子,并用“[ ]”将其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明所带的负电荷数,其中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上所带的电荷数值的绝对值.如:[H︰]-、[︰Cl︰]- 复杂的阴离子,其电子式要根据各原子的成键关系画出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然后用“[ ]”将它们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明所带的负电荷数,其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团中 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加上所带的电荷数值的绝对值. 如:SO42-写成 [ ]2- ‥ ‥ ‥ ‥ ‥ ‥3.单质分子的电子式: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分子的组成判断出成键电子数和各原子的成键关系,再画出 ‥ ‥ ‥ ‥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如H2写成H:H ;Cl2写成︰Cl︰Cl︰
4.化合物的电子式:
①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原子间的单键即为一对共用电子,若 为双键则有两对共用电子,依此类推。一般来说,8减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该原子的成键数目(H例外)。写电子式时,共用电子对写在两成键原子之间,未成键的最外层 ‥ ‥ ‥ ‥ ‥ ‥电子,也应在元素符号周围画出。在共价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都达到了8 电子(或2电子)的稳定结构。 如:HCl写成 H︰Cl︰,CO2写成 O ∷C∷ O ;至于 含氧酸的电子式,一般来说先由酸的元数确定其结构中所含-OH的数目(一元酸有一个 ‥ ‥-OH,n元酸有n个-OH),然后再根据含氧酸的分子组成来确定其结构式或电子式。如: HClO写成H︰O︰ Cl︰
②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若有多个阳离子或 ‥ ‥ ‥ ‥多个阴离子,书写时要使每一个离子都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相邻,并注意对称、规 范。如:NaCl写成Na+[︰Cl︰]-;MgCl2写成[︰Cl︰]-Mg2+ [︰Cl︰]-; ‥ ‥ ‥ ‥5.游离基的电子式:
游离基是由分子失去一个或多个原子所形成的活性基团,它显电中性,电子式中的小黑 点和小叉总数为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如:-OH写成·O︰H ‥ ‥ ‥ ‥6.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 ‥ ‥ ‥ ‥ ‥ ‥ ‥共价化合物:如H2S的形成,H·+·S·+·H → H︰S︰H 离子化合物:如CaCl2的形成,︰Cl·+ ·Ca· +·Cl︰→[︰Cl︰]-Ca2+[︰Cl︰]- 考点三 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 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事实, 要配平(即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还要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气体生成须注“↑”,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则须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时要清楚反应物的量对离子方程式的影响。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要符合客观事实,等式两边要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如是氧化还原反应还要遵守电子转移守恒原理……详见第4讲。 3.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发生电离的过程的方程式。要能正确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准确区分强、弱电解质;清楚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完全电离和部分电离之分,有一步电离和多步电离之分,书写时要注意可逆符号。详见第32讲。 4.热化学方程式: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 (1)需标明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2)反应系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再表示分子个数,所以可以用分数或倍数。 (3)⊿H表示反应热的数值,无需注明+或-号,但要有单位,且要与反应系数成比例。 (4)需注明测定的温度和压强,若不注明则指的是温度为25℃,压强为101kPa 5.电极反应式:表示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式子。要能正确书写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电解池的阴、阳极反应式,总反应式。详见第36讲。 6.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HCl的形成过程:
[例3] (2008·山东)黄铜矿(CuFeS2)是制取铜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原料之一,还可制备硫及铁的化合物。 (1)冶炼铜的反应为: ;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上述冶炼过程产生大量SO2。下列处理方案中合理的是________(填代号)。     a.高空排放 b.用于制备硫酸     c.用纯碱溶液吸收制Na2SO3 d.用浓硫酸吸收 (3)过二硫酸钾(K2S2O8)具有强氧化性,可将I-氧化为I2   通过改变反应途径Fe3+、Fe2+均可催化上述反应。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对上述反应催化的过程。____ ______ _____(不必配平) (4)利用黄铜矿冶炼铜产生的炉渣(含Fe2O3、FeO、SiO2、AI2O3)可制备Fe2O3。方法为 ①用稀盐酸浸取炉渣,过滤。 ②滤液先氧化,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Fe2O3。 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a.除去Al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_____。 b.选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验证炉渣中含有FeO。 提供的试剂:稀盐酸  稀硫酸  KSCN溶液  KMnO4溶液 NaOH溶液  碘水所选试剂为_____________。 证明炉渣中含有FeO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_____。 [解析](1)由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易知,反应中Cu、O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2)从能够吸收SO2和变废为宝的角度出发可用b、c来回收。(3)Fe3+有氧化性,可氧化I-,而改变反应途径;Fe2+有还原性,可被K2S2O8氧化而改变反应途径。(4)Al(OH)3能溶于NaOH溶液,而Fe(OH)3不溶,可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Al(OH)3 ;利用Fe2+的还原性,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可用稀硫酸、KMnO4溶液来验证炉渣中含有FeO。 [答案](1)Cu、O (2)b、c (3)2Fe3++2I- 2Fe2++I2 (4)a.Al3+ + 4OH- == AlO2- + 2H2O b.稀硫酸、KMnO4溶液 ;稀硫酸浸取炉渣所得溶液使KMnO4溶液褪色 考点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反应: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规则: ①单质、氧化物、不溶物、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及水等)不能拆开来写。如Cl2、Na2O等不可以拆开写成Cl-、Na+、O2-;BaSO4不可以拆开写成Ba2+、SO42-形式。 ②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离子符号的改写同电离方程式中的离子形式。如NaHCO3改写Na+、HCO3-;NaHSO4应改写Na+,H+,SO42- ③微溶物,若出现在反应物中一般改写成离子符号(悬浊液除外);若出现在生成物中一般不改写。 ④固体与固体物质反应不写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制取NH3的离子方程式为: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⑤浓H2SO4、浓H3PO4一般不拆开写成离子形式;HCl、HNO3无论浓稀,均应改写成离子符号。如Cu片与浓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书写步骤(以CuSO4溶液与BaCl2 溶液反应为)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CuCl2+BaSO4↓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开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来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 Cu2++SO42-+Ba2+ +2Cl- =Cu2++2Cl-+BaSO4↓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Ba2+ + SO42- =BaSO4↓ ④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考点六 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电解质、非电解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能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 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本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能够电离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 均不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 导电实质 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没有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结构特点 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 的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共同点 均为化合物 注意点 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区分与化合物的水溶性无关. 举例 NaCl Ba(OH)2 CH3COOH CH3CH2OH C12H22O11 2.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电离平衡 不存在 存在 溶液中存在微粒种类 水合离子、水分子 水合离子、水分子 弱电解质分子 电离过程 不可逆、不存在电离平衡 可逆、存在电离平衡 相互关系 均为电解质。在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于弱电解质溶液 电离方程式 书写规律 用等号 HnA=nH++An- 用可逆符号,弱酸分步电离 HnA H+ +HA(n-1)- HA(n-1)- H+ +H2A(n-2)- 举例 强酸:HCl H2SO4 HNO3 HClO4 HBr HI 强碱:KOH NaOH Ba(OH)2等. 绝大部分盐:BaSO4 BaCl2. 等 弱酸:CH3COOH HCN H2S H2CO3等 弱碱:NH3H2O Cu(OH)2等. H2O及小部分盐:(CH3COO)2Pb等. [例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Na2O B.SO3 C.Cu D.NaCl溶液 [解析] Na2O为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条件下能导电,为电解质,故A正确;SO3为共价化合物,在熔融条件下不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是SO3与水反应生成的H2SO4导电,故SO3为非电解质,B不正确;Cu是单质,NaCl溶液为混合物,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D都不正确。 [答案]A 特别提醒: 1.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这两者之间只需满足一者就行了,但必须强调的是其本身能够导电,而不是反应的生成物。如SO2、SO3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它们都不是电解质,原因是在溶液中真正起到导电作用的是它们与水反应的生成物H2SO3、H2SO4,而不是它们自己本身。Na2O的水溶液的导电虽然也是它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导电,但因为其在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够导电,所以Na2O是电解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判断某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关键是看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时是完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与其溶解度大小、导电能力强弱等因素无关。 考点七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反应: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规则: ①单质、氧化物、不溶物、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及水等)不能拆开来写。如Cl2、Na2O等不可以拆开写成Cl-、Na+、O2-;BaSO4不可以拆开写成Ba2+、SO42-形式。 ②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离子符号的改写同电离方程式中的离子形式。如NaHCO3改写Na+、HCO3-;NaHSO4应改写Na+,H+,SO42- ③微溶物,若出现在反应物中一般改写成离子符号(悬浊液除外);若出现在生成物中一般不改写。 ④固体与固体物质反应不写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制取NH3的离子方程式为: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⑤浓H2SO4、浓H3PO4一般不拆开写成离子形式;HCl、HNO3无论浓稀,均应改写成离子符号。如Cu片与浓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书写步骤(以CuSO4溶液与BaCl2 溶液反应为)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CuCl2+BaSO4↓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开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来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 Cu2++SO42-+Ba2+ +2Cl- =Cu2++2Cl-+BaSO4↓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Ba2+ + SO42- =BaSO4↓ ④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特别提醒: 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错误 (1)不配平(一般表现为等式两边原子不守恒或电荷数不守恒)。如Fe3++Cu =Cu2++Fe2+; Na+H2O=Na++OH-+H2(2)该改的不改或不该改的改了。如Na2O溶于水:O2- + H2O = 2OH-;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O32-+2H+=CO2↑+H2O;醋酸铵溶液与烧碱溶液共热:CH3COONH4+OH- =CH3COO-+ NH3↑+H2O; 乙醛做银镜反应: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等等…… (3)与反应事实不相符合。如铁片溶于稀HCl:2Fe+6H+ =2Fe3++ 3H2↑;铝条溶于稀HNO3:2Al+6H+ = 2Al3++3H2↑ (4)不是离子反应的写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发生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否则就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浓硫酸与食盐共热制HCl;浓硫酸与Cu共热制SO2;实验室制CH4和NH3等都无离子方程式。 (5)乱用↑、↓、 、 符号。如FeCl3溶液的水解:Fe3+ + 3H2O = Fe(OH)3↓+ 3H+;F2通入水中:2F2+2H2O=4HF+O2↑;Na2CO3的水解:CO32-+H2O=HCO3-+OH- (6)多步水解或电离的方程式一步完成或水解与电离方程式分不清楚。如Na2S溶于水:S2-+2H2O H2S +2OH- ;H2S溶于水:H2S 2H+ + S2-。 (7)漏写一种产物。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Ba2++SO42-=BaSO4↓;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H+ + OH- = H2O。 (8)随便约简或不约简。如Ba(OH)2溶液不断滴加稀H2SO4:Ba2++H++OH-+SO42-=BaSO4↓+ H2O;Al2(SO4)3溶液中加氨水:2Al3+ +6NH3·H2O=2Al(OH)3↓+6NH4+ [例2](2008·上海)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AgNO3溶液中滴入少量的Na2S溶液 2Ag+ + S2-==Ag2S↓ B.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 ClO-+CO2+H2O==HCO3-+HClO 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CH3COOH溶液 CO32-+2H+==CO2↑+H2O D.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3溶液 2HSO3-+Ba2++2OH-==BaSO3↓+SO32-+2H2O [解析]CH3COOH为弱电解质,不可拆开写成离子形式,故C不正确;因加入的NaHSO3溶液少量,则在反应中Ba(OH)2过量,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以少量的NaHSO3为主,其离子方程式应为:HSO3-+Ba2++OH-==BaSO3↓+ H2O,故D不正确。 [答案]A B 考点八 溶液中的离子共存 1.离子共存条件: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它们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⑴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⑶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因生成弱酸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因生成的弱碱不能大量共存;H+与OH-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 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H+)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如Cu2+、Fe3+、Fe2+、MnO4- 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如Fe3+、 Fe2+、HCO3-、NH4+、Al3+ 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如HCO3-、CO32-、S2-、CH3COO-、AlO2- [例3](2008·全国理综)在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4+、Ba2+、Cl-、NO3- B.K+、AlO2-、Cl-、SO42- C.Ca2+、Mg2+、NO3-、HCO3- D.Na+、Cl-、CO32-、SO32- [解析]由题意知,往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后,①Na2O2会与原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使溶液呈碱性,故NH4+、Mg2+、HCO3-不能与其大量共存,A、C不正确;②Na2O2有强氧化性,会氧化溶液中的一些还原性离子,如Fe2+、SO32-等,故D不正确。 [答案]B [例2](2011·上海)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AgNO3溶液中滴入少量的Na2S溶液 2Ag+ + S2-==Ag2S↓ B.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 ClO-+CO2+H2O==HCO3-+HClO 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CH3COOH溶液 CO32-+2H+==CO2↑+H2O D.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3溶液 2HSO3-+Ba2++2OH-==BaSO3↓+SO32-+2H2O [解析]CH3COOH为弱电解质,不可拆开写成离子形式,故C不正确;因加入的NaHSO3溶液少量,则在反应中Ba(OH)2过量,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以少量的NaHSO3为主,其离子方程式应为:HSO3-+Ba2++OH-==BaSO3↓+ H2O,故D不正确。 [答案]A B 考点九 溶液中的离子共存 1.离子共存条件: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它们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⑴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⑶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因生成弱酸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因生成的弱碱不能大量共存;H+与OH-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 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H+)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如Cu2+、Fe3+、Fe2+、MnO4- 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如Fe3+、 Fe2+、HCO3-、NH4+、Al3+ 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如HCO3-、CO32-、S2-、CH3COO-、AlO2- [例3](全国理综)在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4+、Ba2+、Cl-、NO3- B.K+、AlO2-、Cl-、SO42- C.Ca2+、Mg2+、NO3-、HCO3- D.Na+、Cl-、CO32-、SO32- [解析]由题意知,往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后,①Na2O2会与原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使溶液呈碱性,故NH4+、Mg2+、HCO3-不能与其大量共存,A、C不正确;②Na2O2有强氧化性,会氧化溶液中的一些还原性离子,如Fe2+、SO32-等,故D不正确。 [答案]B 考点十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概念 定义 注意点 氧化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 还原反应 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 物质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 被氧化 元素失去电子的过程 元素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 被还原 元素得到电子的过程 元素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 氧化产物 通过发生氧化反应所得的生成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种产物,也可以是不同产物,还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物。如反应4FeS2+11O2=2Fe2O3+8SO2中,Fe2O3和SO2均既为氧化产物,又为还原产物。 还原产物 通过发生还原反应所得的生成物 氧化剂 得到电子的反应物 常见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KMnO4等(4)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还原剂 失去电子的反应物 常见还原剂: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n、Fe等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Na2SO3、FeSO4 氧化性 得到电子的能力 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还原性 失去电子的能力 [例1](2011·茂名一模)金属钛(Ti)性能优越,被称为继铁、铝制后的“第三金属”。工业上以金红石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 aTiO2 + bCl2 + cC aTiCl4 + cCO ……反应① TiCl4 +2Mg Ti + 2MgCl2 ……反应② 关于反应①、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TiCl4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剂; 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 ③在反应①、②中Mg的还原性大于C,C的还原性大于TiCl4; ④a=1,b=c=2; ⑤每生成19.2 g Ti,反应①、②中共转移4.8 mol e-。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⑤ [解析]②中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氧化;经计算知⑤中每生成19.2 g Ti,反 应①、②中共转移3.2 mol e- [答案]D [知识规律]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 变化↑ ↑ →产物 反应物→还原剂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变化氧化剂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 考点十一 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容易,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难,氧化性越弱;反之,越不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难,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非金属,得到电子还原成非金属阴离子越容易,其阴离子失电子氧化成单质越难,还原性越弱。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可用如下式子表示: 规律:反应物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生成物中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反应物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生成物中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 如:Mn02+4HCl(浓)  MnCl2+C12↑+2H20 2KMn04+16HCl(浓)=2MnCl2+5C12↑+8H2O 后者比前者容易(不需要加热),可判断氧化性 KMn04>Mn02 5.根据反应速率的大小来判断: 如:2Na2SO3+O2=2Na2SO4(快), 2H2SO3+O2=2H2SO4(慢), , 其还原性: Na2SO4>H2SO3>SO2 6.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来判断: 如:, 即氧化性:。 又如:, 即有还原性:。 7.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 在原电池中,作负极的金属的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金属的还原性强。 8.根据电解池中溶液里阴、阳离子在两极放电顺序来判断。 如:Cl-失去电子的能力强于OH-,还原性:。 9.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判断: (1)对同一周期金属而言,从左到右其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如Na、Mg、A1金属性依次减弱,其还原性也依次减弱。 (2)对同主族的金属而言,从上到下其金属活泼性依次增强。如Li、Na、K、Rb、Cs金属活泼性依次增强,其还原性也依次增强。 (3)对同主族的非金属而言,从上到下其非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如F、Cl、Br、I非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其氧化性也依次减弱。 10.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进行判断: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一般来说,同种元素价越高,氧化性越强;价越低还原性越强。如氧化性:Fe3+>Fe2+>Fe, S(+6价)>S(+4价)等,还原性:H2S>S>SO2,但是,氧化性:HClO4< HClO34< HClO24< HClO。 注意:①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其氧化能力或还原能力会有所不同。如:氧化性:HNO3(浓)>HNO3(稀);Cu与浓H2SO4常温下不反应,加热条件下反应;KMnO4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比在中性、碱性条件下强。 ②原子的氧化性一般都强于分子的氧化性。如:氧化性等。 [例2](2011·聊城二模)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①16H++10Z-+2XO4-=2x2++5Z2+8H2O ②2A2+ +B2=2A3++2B- ③2B-+Z2=B2+2Z-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Z元素在①③反应中均被还原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3+ 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 [解析]根据上述规律4可得:氧化性顺序:XO4->Z2>B2>A3+,还原性顺序:A2+>B->Z->X2+。 [答案]B 考点十二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配平原则: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 2.配平步骤(以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为例): ①标出化合价变化了的元素的化合价。如: +7 -1 +4 0 KMnO4+HCl==KCl+MnCl2+Cl2↑+H2O ②根据元素存在的实际形式调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系数,使之成1︰1的关系。如:+7 -1 +4 0 KMnO4+2HCl==KCl+MnCl2+Cl2↑+H2O ③调整系数,使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化合价↓ 5×② KMnO4+2HCl==KCl+MnCl2+Cl2↑+H2O 化合价↑2×⑤ ④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确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如:2KMnO4+10HCl==KCl+2MnCl2+5Cl2↑+H2O ⑤利用元素守恒,用观察方法配平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物质的系数。如: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原子的个数是否相等,离子方程式还要检查方程式两边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是否相等。 [例3](2008·江西信丰中学)对于反应KMnO4+HCl→KCl+MnCl2+Cl2+H2O(未配平),若有0.1mol KMnO4参加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转移电子0.5mol B.生成Cl20.5mol C.参加反应HCl为16mol D.Cl2是还原产物 [解析]配平该方程式为: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Mn由+7→+2,得到5电子,则0.1mol KMnO4参加反应消耗HCl为1.6mol,转移的电子为0.5mol,生成的Cl2为0.25mol,故A正确,B、C不正确;Cl2是氧化产物,故D不正确。 [答案]A 考点十三 电子转移守恒应用 电子转移守恒法是依据氧化剂与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相等这一原则进行计算的。电子转移守恒法是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最基本的方法。 [例4](2011·广州·学业水平测试)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以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当制得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氧气时,三个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 A.l∶1∶1 B.2∶2∶1 C.2∶3∶1 D.4∶3∶2 [解析]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氧气,反应过程中O由-2价转化为0价,而用过氧化氢制氧气,O则由-1价转化为0价。现要制得相同的O2,所以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只有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的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的一半。 [答案]B 考点十四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熔剂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 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 3.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 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变化,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如: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的状态叫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未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通过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等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例1](2011·眉山市)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 [解析]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加入的CaO会与水反应生成Ca(OH)2,不仅消耗了溶剂水,并且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当溶液的温度等于200C时,肯定会有溶质Ca(OH)2析出,所得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B 考点十五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①一定温度 ②100g溶剂 ③达到溶解平衡状态(饱和状态)④单位是克(g) (2)有关关系式:S(溶解度)= (3)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一种 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可表示: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不同溶解度;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2.气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和1.01×105Pa时,1体积溶剂里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解的气体体积数(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气体体积)。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溶质质量分数(a%) 溶质质量分数= [例2](2008·南昌一模)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 (2)当温度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请 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 “冬天捞碱” 。 [解析]由题给中的溶解度曲线易看出,10℃时,碳酸钠的溶解 度为10g;30℃时,氯化钠、碳酸钠的溶解度大致相等,当温度高于30℃,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的溶解度,当温度低于30℃时,氯化钠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且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大,所以加热蒸发浓缩有利于氯化钠晶体的析出,降温冷却则有利于碳酸钠晶体的析出。 [答案](1)10g (2)小于30℃ (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析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冬天温度低,碳酸钠易结晶析出。 考点十六 胶体及其性质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 2.胶体的分类 气溶胶——雾、云、烟 按分散剂状态分 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胶体 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分 粒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很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3.胶体的重要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光通过胶体时所产生的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故可用此法区别溶液和溶胶。 ②布朗运动:胶体粒子所作的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③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工业生产中可利用电泳现象来分离提纯物质。 胶体微粒 吸附的离子 胶粒带的电荷 在电场中胶粒移动方向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阳离子 正电荷 阴极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阴离子 负电荷 阳极 例如:在电泳实验中,Fe(OH)3胶体微粒向阴极移动,使阴极附近颜色加深,呈深红褐色;而As2S3胶体微粒向阳极移动,使阳极附近颜色加深,呈深金黄色。 ④胶体的聚沉:一定条件下,使胶体粒子凝结而产生沉淀。胶体聚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a.加入电解质 b.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 c.加热。如:制皂工业生产中的盐析,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等。 ⑤渗析: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把溶胶中的离子、分子与胶粒分离开来的方法。利用渗析可提纯胶体。 [例3](2008·湖北仙桃) Fe(OH)3胶体中常混有FeCl3和HCl。试回答有关问题: (1) 实验室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方法除去胶体中的浑浊;根据____________现象证明胶体已经制成。 (2) 鉴别溶液中存在Fe3和H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除去胶体中混有的FeCl3和HCl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胶体和Cl两者已经分离?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利用过滤法可分离浊液和胶体,利用渗析法可分离浊液和胶体;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检验胶体的存在。 [答案](1)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待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胶体 ;过滤 ;丁达尔现象 (2)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有Fe3+,pH试纸检验,变红,说明有H+ (3)渗析(将胶体装入半透膜中,然后置于蒸馏水中) (4)取半透膜外最后一次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两者已经分离。 考点十七 “铁三角”及其应用 由于Fe是变价元素,在反应中可以失去2个电子,也可以失去3个电子,所以呈不同的价态。铁遇弱氧化剂(如S、H+、Cu2+、I2等)时,铁只能失去最外层的 电子,而生成 价铁的化合物,当遇到强氧化剂(如Cl2、Br2、HNO3等)时,铁原子可以再失去次外层上的 电子而生成 价铁的化合物。并且 价比 价稳定。 “铁三角”指的是Fe、Fe2+、Fe3+三者相互转化的三角关系,具体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存问题 (1)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与强氧化性离子共存,如: 等。不能与发生复分解和双水解反应的离子共存,如: 等。 (2)Fe3+:不能与还原性离子共存,如: 等。不能与发生复分解和双水解反应的离子共存,如: 等;不能与SCN-共存;不能与苯酚共存。 2.分离与提纯 (1)FeCl2(杂质FeCl3),加入 或 后过滤。 (2)FeCl3(杂质FeCl2),通入 或滴加 或加入“绿色”氧化剂 : 。 3.制备物质 (1)工业冶炼铁,如:Fe3O4+4CO3Fe+4CO2 (2)制取氢氧化亚铁 实验原理: 实验现象: 。 要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硫酸亚铁溶液中不能含有Fe3+,因此,硫酸亚铁溶液应是 。 ②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亚铁盐的蒸馏水应煮沸,以 。 ③实验时,用长胶头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后,把滴管插入硫酸亚铁溶液的 ,再轻轻挤胶头滴管的胶头,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这时就会析出Fe(OH)2白色絮状沉淀。 [特别提醒]:Fe(OH)2制备的方法很多,核心问题两点,一是溶液中的溶解氧必须除去,二是反应过程必须与O2隔绝。 [例1](2011 届金湖中学第二次质量检测)由于Fe(OH)2在空气中易 被氧化,同学们为了观察到白色的Fe(OH)2固体想了很多方法。甲同 学: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制备。 (1)在试管I里加入的试剂是 。 (2)II中的试剂加入前应如何处理: 。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I和II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后的实验步骤是 。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 乙同学:只是将甲同学所用药品中的铁屑改为FeS固体,其余都与甲相同。 (5)对乙同学的这一改变请你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认为甲乙两同学所用的装置太复杂,难以组装,该同学应用试管取了一些不含Fe3+的FeSO4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经煮沸并冷却的NaHCO3溶液,结果也制得了白色沉淀并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6)请你解释原因并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Fe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Fe(OH)2并观察沉淀的颜色变化是必修Ⅰ重要的演示实验。Fe(OH)2、FeSO4均易被氧化,FeSO4又易水解,应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接触O2,可得答案。 乙同学将药品中的铁屑改为FeS固体,与稀H2SO4反应生成H2S,H2S有强还原性。 [答案](1)稀H2SO4和铁屑 (2)煮沸 (3)稍等片刻后关闭止水夹 (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5)反应中生成的H2S也能防止Fe(OH)2被氧化,白色沉淀能存在较长时间,但易产生空气污染。(6)因双水解反应:Fe2++2HCO3Fe(OH)2↓+2CO2↑,CO2既能排净试管中的空气,也能防止空气进入试管。 【规律总结】制备方法探究 ①在液面上加隔氧剂:用密度比水小的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汽油、苯等物质滴加在反应液面上进行液封,以减少Fe(OH)2与O2接触。(不能用四氯化碳,因为四氯化碳比水密度大,加入它后会处于试管底部,起不到隔离空气的作用。) ②用右图装置 向试管中加入煮沸过的稀硫酸,加入稍过量的还原铁粉,充分反应后得到FeSO4溶液,静置。液面上充满氢气。打开止水夹可见白色沉淀。 ③用电解实验 电极材料:石墨碳棒和铁片,(注:铁片表面氧化膜要去掉)将铁片 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石墨棒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 电解液:可选择Na2SO4溶液或NaOH溶液。
  方法:在进行电解前应对电解液进行简单处理:加热一段时间驱赶溶液中氧气,然后再 向电解液中加入苯,隔绝空气,防止Fe(OH)2被氧化。 考点17 “铁三角”及其应用 两个 +2 一个 +3 +3 +2 1.(1)NO3-、MnO4-、ClO- OH-、CO32-、HCO3-、S2-、SO32- (2)I-、S2-、SO32- OH-、CO32-、HCO3-、AlO2- 2.(1)铁钉 铁粉 (2)Cl2 氯水 H2O2 2Fe2++H2O2+2H+2 Fe3++2H2O 3.(2)FeSO4 + 2NaOHFe(OH)2↓+ Na2SO4 生成灰白色沉淀,迅速转化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①新制备的 ②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③底部 考点十八 金、银、铜等金属材料 1.物理性质 ①特性:金是 色金属;银是 色金属;铜是 色金属。 ②共性:硬度较小,熔点较高,密度较大,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2.化学性质:金、银、铜都属于 金属,相对而言,其活泼程度依次 。 ①金:金是最稳定的金属之一,在高温下 与氧气反应, 被硝酸等强氧化性酸 氧化。但金 溶解在王水中。 ②银:银虽然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却能溶解在硝酸等强氧化性酸中: Ag+2HNO3 (浓)= ;3Ag+4HNO3 (稀)= ③铜:a.与非金属单质反应:2Cu+O22CuO;2Cu+S ;Cu+Cl2CuCl2 b.与酸反应:与银相似,铜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却能溶解在硝酸等强氧化性 酸中:Cu+2H2SO4(浓) Cu+4HNO3(浓)= 。 c.与盐溶液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 d.铜的锈蚀:铜在干燥空气中性质稳定,但在潮湿空气中会被腐蚀,在其表面逐渐形 成一层绿色的铜锈:2Cu+O2+H2O+CO2=Cu2(OH)2CO3 3.铜的常见化合物颜色、溶解性:CuO—— 色、难溶;Cu2O—— 色、难溶;Cu2S—— 色、难溶;CuSO4—— 色、易溶;CuSO4·5H2O—— 色、易溶; Cu2(OH)2CO3—— 色、难溶;Cu(OH)2—— 色、难溶。 [例2](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研究性学习小组做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并夹杂有少量黑色物质。倒去试管中的浓硫酸,将剩余固体(含少量浓硫酸)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发现所得溶液为蓝色,黑色固体未溶解。过滤、洗涤后,向黑色固体中加入过量浓硝酸,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所得溶液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铜与浓硫酸反应所得白色固体是CuSO4 B.加BaCl2溶液后所得白色沉淀是BaSO3 C.白色固体中夹杂的少量黑色物质可能是CuO D.白色固体中夹杂的少量黑色物质中含元素Cu、S [解析]黑色物质不可能是CuO,原因是烧杯中有硫酸,黑色固体不溶于硫酸;加BaCl2溶液用硝酸酸化后所得白色沉淀是BaSO4。 [答案]AD 考点18 金、银、铜等金属材料 1.①黄 白 紫红 2.不活泼 增强 ①也不能 不能 能 ②AgNO3+NO2↑+H2O 3AgNO3+NO↑+2H2O ③Cu2S CuSO4+SO2↑+2H2O Cu(NO3)2+2NO2↑+2H2O 3.黑 红 黑 白 蓝 绿 考点19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离子 基团 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 区别 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 联系 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 实例 OH- NO2- Cl- CH3+ -OH -NO2 -Cl -CH3 1.离子与基团: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原子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 区别 是一种原子 是一种单质 联系 同位素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可构成同素异形体 实例 16O 和18O ;12C 和 14C O2和O3 ;金刚石和石墨 [例1](2011·山东潍坊)2006年2月17日,新加坡卫生暑公布,新加坡近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激增。去年5月以来,当地主要医院收治的19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18名曾使用博士伦公司生产的多功能隐形眼镜护理药水。多功能隐形眼镜护理药水的主要成分是双氧水(H2O2),下列有关双氧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C.每个H2O2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每个H2O2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解析]双氧水(H2O2)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元素是宏观概念,不能论个数。 [答案]D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考点20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 (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 (4)典型实例: 物理变化:⑴升华 ⑵萃取 ⑶分液 ⑷蒸馏(分馏) ⑸吸附 ⑹渗析 ⑺盐析 ⑻胶体聚沉 ⑼电泳 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 (12)电离等 化学变化:⑴风化 ⑵裂化 ⑶硫化 ⑷老化 ⑸炭化 ⑹干馏 ⑺脱水 ⑻蛋白质变性 ⑼水解 ⑽同素异形体互变 (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 (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2.化学之“化”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 催化--能改变反应速率,本身参与化学反应,但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歧化--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且为同一价态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酸化--向某物质中加入稀酸使之呈酸性的过程。(酸性高锰酸钾应用什么酸酸化?) 钝化--浓硫酸、浓硝酸在Fe Al等金属表面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从而起到保护Fe Al等金属的现象。 水化--物质与水作用的过程。 氢化(硬化)--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 皂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 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等作用而变硬发脆的过程。 硫化--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 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酯化--醇与酸反应,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硝化(磺化)--苯环上的H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 [例2](2008·广东中山)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出凿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涉及到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千锤万出凿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石灰石(CaCO3)受热分解,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考点21 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树状分类: 物 质 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包括稀有气体) 混合物
氧化物 氢化物 酸、碱 盐 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等
特别提醒: 1.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性质 (1)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 (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粉精、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钢铁、黄铜(含Zn)、青铜(含Sn)、铝热剂、黑火药等。 2.化合物的分类标准有很多,还可以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依据能否电离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 2.物质的交叉分类(以氧化物为例):
特别提醒: 1.酸酐:通常所讲酸酐是针对含氧酸而言的,对于一般的无机含氧酸来说,酸酐是酸中心元素的等价氧化物,如H2SO3→SO2;HNO3→N2O5 。对于某些有机酸,其酸酐中还含有其他元素,如醋酸酐→(CH3CO)2CO;某些金属元素也有相应的含氧酸,如HMnO4→Mn2O7 ,H2CrO4→CrO3;难溶性酸的酸酐一般不能直接与水化合,如SiO2。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酸酐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3.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除了生成碱外还生成其它物质如O2) 3.酸和盐的分类 (1)酸:根据分子中最多能够电离出的H+ 数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三元酸、多元酸。 如H3PO3其分子结构如图,其中只有2个-OH直接与中心原子成键,最多可电离2个H+,故为二元酸。 CH3COOH分子中虽有4个H,但根据-COOH数确定它为一元酸。 (2)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如:H3PO4是三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3PO4)、酸式盐(NaH2PO4)、(Na2HPO4); H3PO3是二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2HPO3)、酸式盐(NaH2PO3) [例3](2011·湖南雅礼中学)下列物质按不同类别分组,所得组合最不合理的是( ) (1)糖类 (2)塑料 (3)石油 (4)蛋白质 (5)合成纤维 (6)棉花 (7)陶瓷 (8)玻璃 (9)天然气 (10)水泥 (11)合成橡胶 (12)煤 (13)油脂 (14)羊毛 A.(1)、(4)、(13) B.(2)、(5)、(11) C.(7)、(8)、(10)、(14) D.(3)、(9)、(12) [解析]A所涉及的都是基本营养物质,分类合理;B所涉及的都是有机合成材料,分类合理;D所涉及的都是有机燃料,分类合理。而C中(7)、(8)、(10)属于传统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14)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C 考点22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基准(NA):以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的质量为12g。同理可推出1 mol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n = [例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mol食盐含有6.02×1023个分子 B.Mg的摩尔质量为24 C.1mol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 D.1molNe含有6.02×1024个电子 [解析] NaCl为离子化合物,其结构中无分子,且食盐为宏观物质,不可用mol来描述,故A不正确;Mg的摩尔质量为24g/mol,单位不对,故B不正确;C中对1mol水的组成的描述不正确,应为:1mol水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故答案为D。 [答案]D 特别提醒: 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如1mol麦粒、1mol电荷、1mol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水(不正确)和1molH2O(正确);1mol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 3.语言过于绝对。如6.02×1023mol-1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等。 考点23 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表示符号:Vm 3.单位:L/mol(或L·mol­-1) 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5.数学表达式:气体的摩尔体积=, 即 [例2](2011·广州七区联考)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解析]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有:①微粒数的多少②微粒本身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微粒数的多少是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对于气体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其体积的大小主要由分子数的多少来决定,故A不正确,B正确;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体积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分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是无法确定的,故C不正确;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其大小是不确定的,会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变化,22.4L/mol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故D不正确。 [答案]B 特别提醒: 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就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0)。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22.4 L。在理解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不能简单地认为“22.4 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因为这个22.4 L是有特定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 ①标准状况,即0℃和101.325 kPa,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气体的体积才约是22.4 L。因此,22.4 L是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例如,“1 mol H2O(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 ③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22.4 L,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由此可知,1 mol任何气体在0℃ 、101 kPa条件下的体积与273℃ 、202kPa条件下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22.4L。 考点24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T1=T2;P1=P2 ;V1=V2  n1 = n2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1)三正比: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V1/V2=n1/n2 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p1/p2=n1/n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M1/M212 (2)二反比: 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V1/V2=M2/M1同温同体积时,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压强与它们的摩尔质量的反比.p1/p2=M2/M1。 (3)一连比: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m1/m2=M1/M212 (注:以上用到的符号:ρ为密度,p为压强,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m为质量,V 为体积,T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例3](全国理综I)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相同时,摩尔质量与压强成反比,摩尔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H2<Ne<O2 [答案]D 考点25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混) 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M(混)=M1×n1%+M2×n2%+……=M1×V1%+M2×V2%+…… 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M(混)=22.4ρ(混) 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的相对密度: [例4](2011·山东泰安)已知NH4HCO3NH3+H2O+CO2↑,则150℃时NH4HCO3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 倍。 A.26.3 B.13.2 C.19.8 D.无法计算 [解析]假设NH4HCO3为1 mol,则其质量为79 g ,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为3 mol ,故有:M混合气体=79g/3mol =26.3g/mol;又由“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摩尔质量比”,故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26.3/2 = 13.2倍。 [答案]B 考点26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 mol﹒L-1 2.表达式:cB=(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例1](2011·黄冈中学)用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其单位是mol/kg。5mol/kg的硫酸的密度是1.2894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    A.3.56mol/L B.5.23mol/L C.4.33mol/L D.5.00mol/L [解析]设溶剂的质量为1kg,则硫酸的体积为(5mol×98g·mol–1+1000g)÷1.2894g/cm3×10–3 L·mL–1≈1.155L,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5mol/1.155L≈4.33mol/L [答案]C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1×1000mL·L-1×ω/Mg·mol-1。 考点27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c=n/V =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 [例2](2011·广州七区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 _______。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 [解析](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 = 100mL 3.6mol/L V=20.0mL (2)①②③见答案,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3)见答案。 [答案](1)20.0mL (2)①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②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③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④ D; (3)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1×V’(mL)×ω/Mg·mol-1]/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 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若有疑问,可以直接留言,我会与你一起讨论的,谢谢你的配合,祝你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