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1:43:10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那时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礼崩乐坏.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原来西周的官吏到各诸侯国去谋出路,各诸侯国甚至各卿大夫的私门需要士为他们服务,争相养士,士的出路渐广,于是出现了“士”阶层.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私学便应运而生.士阶层中出现了各种学派,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各个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向各诸侯宣传各自的主张,求各诸侯采纳,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在学术上各家有长短.历代封建帝王基本上并非专取一家,乃合各家成帝王之术,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各个王朝的统治服务.这四家均有私学.到了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士的声价越来越高,养士的风气有增无已,私学更加盛行.“从师”之风盛极一时,于是私学更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朝
  汉武帝时虽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禁止私学.私学内多传授古文经学.由于私学力量日益增强,至东汉末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汉代太学生可以向校外的著名经学专家学习,经师大儒往往自立“精舍”、“精庐”,开门授徒.学习经学是做官的唯一途径,经学极盛,经学大师的学生多至无法容纳,有的可以及门受业,而有的则只要挂上一个名字,便叫做著录弟子,不必亲来受业.儒家经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史.官学虽然也起了一定作用,然而对学术发展的最大功劳在于私学.尤其是儒家以外的各家,所以能保存下来,全赖私学,并形成许多新的流派.两晋私学颇发达,名儒聚徒讲学,生徒常有几百或几千人.南朝的官学时兴时废,教育多赖私学维持.北魏虽曾一度禁止私学,整个北朝为了促进汉化,官学比较发达,但私学也颇盛.隋唐官学极盛,私学亦盛.隋朝王通是一个大儒家,门弟子遍及全国,唐代众卿相多出其门下.
  唐代
  唐代,佛教极盛,每一个寺庙实即一个佛教学校.唐代佛教产生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华严宗等宗派,对佛教哲学进行独立发挥,对宋明理学和书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代
  宋代,书院成为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势大,其日久,影响很大.书院初为私立,后来才由政府控制了一部分,作为聚徒讲学的书院开始于五代,宋兴之初最著名的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书院.后来书院超过了州县学.南宋书院尤多.
  编辑本段私学兴衰交替历史轨迹
  中国的私学源远流长,在2000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如下兴衰交替的过程. 发轫于春秋中叶,勃兴于战国中期.当时,日渐衰微的官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级(阶层)出于政治斗争对人才的需要,于是私人养士之风盛行;及至战国中期,诸侯争雄加剧,养士之风更盛,私学发展而至勃兴. 秦废百家而独重法,私学受挫.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府倡导私学,私学开始复兴,蒙学也已出现.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巨大,堪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 唐宋时期,官学强盛至极,科举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南宋的蒙学已开始分化出村学、义学、族塾、冬学等各种形式.到元代,私学继续得以蓬勃发展,社学、庙学等特殊私学呈现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的私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除蒙学之外,高级私学的发展也呈兴旺之势.但清初的高级私学,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政府文教政策的限制. 从晚清至1949年,具有民主色彩和自由精神的新式私学开始出现并获较大发展,标志着中国的私学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编辑本段私学兴衰规律
  1.私学的兴盛一般都出现在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且其生存与发展,与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成正比例关系;每当一统化的意识形态重建或强化时,则表现为私学教育特别是高级私学的衰微.从战国、汉魏晋和宋代私学的繁盛来看,私学所涌动的每一次浪潮,均与文化开放、学术争鸣和宗教昌炽相关.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都会同民间财力的积聚,西方文化联袂而来,思想的相对活跃,是近代新式私学炽盛的背景.而秦及前清私学不兴的原因,就在于当时高压专制的文教政策. 2.当考选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精神时,官学则相对发达;而考选死板、偏狭、腐败之时,则私学较盛.例如科举制度,它把读书、应考、做官联构一起,刺激了广大士人求学的积极性,因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后来却发展成畸形,学校教育日益失去了主体意识和追求学问的相对独立性.官学失去了活力,私学却焕发了生机.如宋"南渡"之后,科举日趋腐败,官学一蹶不振,于是精庐、精舍等高级私学重又复现,稍后更有六大书院的崛起.
  编辑本段私学特点
  私学既是由私人(或民间团体)办理的学校,从而表现出许多与官学迥然而异的特点.
  经费和师资
  1.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元代庙学多为民间捐资或集资兴建、维持.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到近代,新式私学的开创者多为地方绅士或文化名人,其办学经费多与工商业有关.如张謇创办通州师专,马相伯兴办复旦公学,张伯苓、严修开办南开学校,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和一个规模恢宏的学校网等.现代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和育才学校,也主要是通过募捐、集资等形式来解决办学经费. 2.师资.早期私学师资来源于平民学者.私学的宗师,有入仕做官兼领官职或短期为官者,但是,为师的资格不以入仕与否为先决条件.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强化和读书人的增加,许多科举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这是私学特别是蒙学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 私学大多有自己的学术追求,急功近利情绪相对淡漠,这一特征显示了私学教师的品格.如孔丘,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目标,"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又如墨子,为培养急公好义、济世利民和勇于献身的"兼士"或"贤士",主张"贵义兴利"、"食力节用"、"耻过谤非".现代的陶行知,为造就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
  教育对象去贵族化
  私学的"有教无类"冲破了种族、地域和阶级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 "有教无类"来自孔子的教学实践.孔子有形同乞丐者,甚至还有犯人和大盗.孔门"弟子三千",不分老少(颜路小孔子6岁,公孙龙小孔子47岁),不分智愚("柴也愚,参也曾")、不分勤惰("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魏晋南北朝时,寒门子弟入学率呈上升趋势.如"家贫早孤"的邴原亦入学肆习,学生尚可根据自身情况择师.元代的庙学,其招生对象包括平民百姓;而社学,从其"教劝农桑"的教学内容和只在农闲时开办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对象是农民及农家子弟.至于近现代所涌现出来的新型私学,更是体现出了教育对象广泛性的特点:如平民学校和劳动补习学校,都是以普通劳动者为教育对象.陶行知所创办的晓庄学校,招收农民的子弟,为广大农村培养人才;育才学校则是为了培养人才幼苗而从难童救济院和孤儿院中招收有特殊才能的"难童".
  教学内容异彩纷呈
  由于私学大多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追求又由于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私学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式上,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1.蒙养教学.蒙学始于汉代,至宋日益完备,元、明、清又有所发展.中国古代重视教材建设,蒙养教材按其内容可分为五类:一是综合各种常识的识字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最为有名.二是诗文教学的课本,可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为代表.三是历史知识教材,如晋人李瀚编纂的《蒙求》.四是博特常识教材,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方逢辰编写的名物蒙求》.五是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教材,此类教材多为宋明理学家所编.蒙养教育阶段,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习惯.近现代私学教育更为丰富. 私学学堂
  蒙养教学,概括起来是读、写、作三事.读是阅读,包括教书、背书、理书、讲书几个环节.写是习写字,习字教学在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程序,有切实的要求,具体的指导,有持之以恒的训练.作是写作的训练.相对于近现代新型私学,古代蒙学教学更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式的讲授法为主要手段. 2.高级私学.早期高级私学内容,都是以诸子著作为依据的.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仁重礼,以《六经》为教材,以"六艺"为课程.墨家在重武和重辩的同时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视的.道家若以老子论之,他反对一切"人为"教育,"天地本原书"可以作为老聃的经典.其后的道家人物,大多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材.法家除"以法为教"外,诉讼、兵法、耕战等一切实用知识也是兼摄并取的.其余各家,均以所属诸子的思想和著作作为研习内容. 春秋战国之后,历代私学教育内容体现着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东汉出现综合"古"、"今"的趋势;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四家并兴;唐宋重视诗文辞赋和经义、时务的传播;明代"朱学"、"王学"分庭抗礼,清代以考据为务.及至近现代的新式私学,更是主张以对国家社会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学说,改革传统教育内容.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学说,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古代高级私学教学上值得一提的还有稷下学宫的"期会"与书院的"讲会"制度."期会",是定期举行的论辩会,它是不同学术论点的坦诚交锋,不仅吸引了稷下师生的踊跃参加,而且吸引四方游士驻足聆听参加辩论. 所谓"讲会",是书院与书院或精舍之间举行的学术论辩会,它往往事先约定时间、地点、宗旨、规约和论辩的主题,由书院或精舍师生共同参加,并吸引社会贤达与会.此制始创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时由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邀约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刘清之等前往辩驳,使之成为学术界的盛事,史?quot;鹅湖之会".讲会制度的确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术空气,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巩固书院的社会影响和地位.
  私家蒙学和高级蒙学管理方法不同
  蒙学的教育对象是不谙世事的蒙童.管理方式多是封建家长式管理.注重对学生进行体罚,这是私人蒙学管理的最大的特点. 私学
  高级私学中的相当部分,弟子与先生,是一种类似朋友的"同志"关系;而教与学,也非一个严密、复杂的过程.这类私学管理松散,基本上是以伦理和人情维系.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私学,其开办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经费等的限制.孔子周游列国,随时收徒,随地就业.从其他诸家的"周游"来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行修学"形式,似是有普遍意义的. 从校址和师资的选择、规模的大小、种类的多少等方面看,唐代私学的办理表现得灵活多样,显示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转轨的便利.如私学仿科举考试采用贴经、诗赋等方法,使人对它刮目相看.唐代私学有经学、文史、诗赋、道玄、科技等五种类型.明代高级私学有结庐授徒讲学和官余教学三种形式.近代新式私学有政治社团、有科技、女子、工矿、师范等性质的学校,学生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千人.仅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创办的私立学校,就有科普性质的儿童通讯学校,乡村教育性质的晓庄师范,国难教育时期的中华业余补习学校、育才学校,民主教育运动中的夜大性质的重庆社会大学等.
  关系制度
  私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其兴衰发展乃至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总要受制于当时政府的文教政策.私学的兴衰与政府文教政策的宽容与否成"反相关".历代政府对于私学的态度不外乎两种:一是扶植利用,一是禁止压制. 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所以兴盛,就在于它的出现满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出于政治斗争对人才的需要,因而得到了政府的扶植.其时私学与政府的关系,在稷下学宫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于田齐政权"招致闲人"的目的,因此齐国官方对其教学和学术活动并不多加干涉.相反,齐国君主还在政治和物质上给予学者们以很高的待遇.齐宣王承认"士贵",并表示"愿请为弟子";对邹衍、淳于髡等各派学者76人皆赐列第为士大夫,并在宽广的大道旁为之修建高大第府以示尊宠.另一方面,稷下学宫的兴盛,也为齐国造就了大量的济世之才,当时齐能成为东方强国,稷下学宫应说是功不可没. 战国以后的历代政府(除秦、前清)都对私学采取了扶植、进而利用的政策,如汉代对著名学者的礼遇,宋代对书院的资助,民国对私立学校的改造等.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对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而秦和前清,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和软硬兼施的政策.秦统一中国后,废百家而独重法,"焚书坑儒"、"禁游宦"、"书同文"、"行同伦",强化吏师制度,秦所以速亡,与其高压专制的文教政策不无因果关系.清朝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设制科、编纂书籍等措施来笼络士人;另一方面,又对私学采取了高压手段,如严禁"立盟结礼"(《卧碑文》)销毁"异端"书籍、大兴"文字狱".这种文教政策,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也加剧了民族间的心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