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儒家文化对现实生活有何重大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11:49:23
儒家文化对现实生活有何重大意义
摘 要:文章从语言和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出发,探讨近年来语言教育中热点词汇反映的社会生活变革并探讨这种变革的实质和传统儒家文化的现实其意义.认为新时代要求我们继承与创新同步,为人类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语言教育 热点词汇 社会生活 儒家文化
  人类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自我意志的生物,当个体自我意志发生冲突时,对立与调和的结果是产生了作为群体生物的生存规则,在人类则表现为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与法制.它们构成一定时期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制约并保护着每一个成员,维系着社会的稳定.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
  民主与法制是对立的统一体,以一定的社会思想为基础.当这种思想长期发展、成熟就会影响甚至左右社会生活,形成稳定的心态文化.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而在这些不同层次中,心态文化是对民族心理文化、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有文化学者考察了人类历史上较大的主流型文化类型,发现世界范围内26个主要的文化类型有而且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并一脉相承地延续至今.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类型,我们也无意于比较文化类型的优略,但这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延续性和这种文化类型内部的强大的自我适应力.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价值,以“中庸”为基本处世方法;以修、齐、治、平为宗旨的个人理想人格和社会生活最高标准的理论体系,长久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走向的参照物.社会生活决定了语言特别是语汇的发展,因而,在语言教育中我们发现,语汇的演变也最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文化学者曾分析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认为中国文化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几个时期:草创期——三代时期.形成了“天地之间,以人为尊;人神之间,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和文化传统,这一时期形成了汉语核心词汇.形成期——秦汉至宋明.形成了独具一格,为世人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学伦理为核心.这种文化在封建社会里以道德教育代替了宗教信仰,确立了中华民族现实而虔敬的人生态度,避免了整个社会陷入狂热的踪迹迷狂之中.与此相适应,汉语词汇在这一时期发展以民族语言融合为主并逐渐沉淀,形成了稳定的汉语基本词汇体系.明末到清初——中国文化的转衰期.这一时期厚重的传统儒家文化没能和世界文化同步发展,在世界经济、文化新格局前显得沉暮与迟缓.表现在语言学上,汉语新增词汇不多.近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走向,发生于洋务运动至今,这中间又经历了若干次的转型.表现在语言学中新词汇大量涌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新的词汇更是不断地大量地出现.在这些词语中,众多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新词汇让人眼花.语言学家使用现代技术对1949年以来的流行语作了统计,其结论是中国当代词汇以1979年为界,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总是与政治相联.有许多流行语譬如“唯物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整风”、“社会主义革命”、“又红又专”、“政治挂帅”、“三面红旗”、“现代修正主义”等,本身就是些政治术语.即使有一些看起来与政治无甚关联的流行词语,在当时也是始终围绕着政治这根轴转的.如:“机械化”、“拖拉机”之成为流行语,那是和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合作化”等体现国家大政的词语相联……1979年以后,情况起了变化.流行语在不经意中,悄悄地从一元变成了多元.1980年,“电视机”、“住房”进入了当年流行语;紧接着,“旅游”、“录音机”、“电脑”、“名牌”、“明星”、“时装”、“彩电”、“冰箱”、“卡拉OK”、“空调”、“VCD”等远离政治的词语纷至沓来,一举成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家喻户晓的时尚语言.这期间,一些外来字母进入流行语,使得语言学家难以接受,但在政治上倒没遇禁忌.进入21世纪后,“WTO”、“APEC”、“IT”等流行语干脆与国际接轨,由纯英文字母组成.
  教育部2007年8月,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年度汉语新词语汇包括八荣八耻、大肚子经济等共171个,反映了新时期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新词汇数量和涉及方面的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主流社会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
  三、社会语言现象中表现出的思想内涵
  语言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对于其他两个要素来说变化最快,也最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它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热点语汇(词汇)也在发生着变化.如:2004年社会热点词汇: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执政能力、依法行政、多边外交、矿难、亮晶晶、十面埋伏、中国式离婚、审美疲劳.2005年:和谐社会、诚信、创新、城市化、社会听证、WTO、行政许可、物流配送、电子政务、安全事故等.2006年:服务型政府、蓝领热、国家助学贷款、食品安全、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反垄断、服务霸王条款、物流产业.2007年度热词:生态文明、物权法、嫦娥、又快又好、节能减排、华南虎、道德模范、熊猫烧香、加息、油荒、动车组、消费价格指数、黑砖窑、最牛钉子户、金猪宝宝、基民、好运北京、职客等.
  2004、2005年,年度热点词汇以关注人权和政府职能的语词为中心,分别占当年热点词汇60% 和70%;50%和70%,表现社会经济生活的词语相对较少.2006、2007热点词汇转向关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的经济类,这类词汇分别占到75% 和55% ;政治类词汇相应减少,分别为27.5% ,33.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以“生态文明”为中心和以民生为中心的“消费物价指数”以及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制造、交通、环境、经济安全成为年度最热点词汇.从关注政治到关注政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充分表现出国家政治在法制和民主的两个层面的巨大前进.通过这些变化,不难看出中国社会正走向更加理性,成熟.
  四、儒家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者流,盖出于有司之官,助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一部分人不仅仅是有文化者,更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在极度变革的社会生活面前切身地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因而提出了一系列以仁为核心社会主张并探索实践实现这一主张的方法、途径.其目的和动机指向就是回归他们所认为的和谐社会.这种学说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终止于修齐治平的境界,即:建立一种和谐的大同社会.因此,和谐是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追求,它不仅表现在政治理念,也表现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以及日常审美的方方面面.天地、阴阳、意境、形神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范畴.“和”也成为这种文化的代名词.文化学奠基者汤恩比曾感慨地说:“人类已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回归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我们不是仅仅沉醉于学者的赞美中,也没有自喜于认同者的理解中,但是,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分析近年来中国年度热点词汇的(流行语)变化,不正说明了中国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与世界同步的历史进程吗?透过这些语词,分析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更让人们感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那深邃恒久的魅力.当代中国不仅吸收了传统儒家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并且将在新的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发扬光大并创新着儒文化的精髓.仁者爱人,创造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和谐的人与自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这种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关注当今世界共同的心声.与时俱进,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华民族应有的本分,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勇闯:《中国流行语2005发布榜》,文汇出版社,2005.
  [2]张岱年:《中国文化传统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肖春飞、叶 锋、王 蔚:《2007年度热词折射社会变迁》,《光明日报》,2007.12.
  田玉军: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