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2HAsO4的质子平衡方程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6:17:57
热平衡方程

温度不同的两个或几个系统之间发生热量的传递,直到系统的温度相等.在热量交换过程中,遵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热量,实际上就是内能的转移,高温物体内能的减少量就等于低温物体内能的

求平衡方程 

2HCL2naf2naf2hgo2hg

化学中有关高二第二章盐溶液中的水解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条件之间的关系

NaHCO3溶液中C(H+)+C(Na+)=C(HCO3-)+2C(CO32-)+C(OH-)这个式子叫电荷守恒因为溶液呈电中性,也就是说溶液中的正负电子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找出所有带正电荷带负电的离子

磷酸二氢根的质子平衡式怎么写,急

应该是这个:C(H+)=C(HPO₄²ˉ)+2C(PO₄³ˉ)+C(OHˉ),即物料守恒减去电荷守恒!

平衡方程是什么意思?

平衡方程是化学平衡中涉及到的概念,即化学平衡时所建立起来的方程,因为反应物不断转化为生成物,生成物业不断转化为反应物,所以建立起来了一种动态平衡,用可逆号连接,称之为平衡方程

什么是人口平衡方程

人口平衡方程反映某一时期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变动与机械变动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基本方程.公式表示如下:P、一尸.=(B一D)十临f*一M.)上式中,尸,为期末人口数;尸.为期初人口数;B为期内出生人口数;D

燃料的热值 热平衡方程

解题思路:根据热平衡方程和燃料的热值计算解题过程:varSWOC={};SWOC.tip=false;try{SWOCX2.OpenFile("http://dayi.prcedu.com/inclu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的二矩式是

∑X=0∑MA=0∑MB=0我学的是建筑专业,建筑力学上有这些内容.

试回答平面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并写出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德摩根公式.3.包含关系4.容斥原理.5.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1个;非空子集有–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个.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

化学电离平衡中质子如何守恒

思路分析:质子守恒通常指溶液中有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等于氢氧根离子.但是,由水电离出来的离子不一定在溶液中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形式存在着.这就需要你将其找出来加和在一起.而溶液中存在的氢离子或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质子平衡化学平衡水解平衡的区别

质子平衡?应该是质子守恒吧,说的是H2O电离的H+和OH-总相等.电离平衡就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而水解平衡是说离子的水解.电离是弱电解质本身电离出物质,而水解平衡是离子跟水作用.比如HCO3-==H++

关于质子守恒式的书写在盐的水解,写质子守恒式(也叫质子传递式,平衡式)时,如何确定基准物质?比如以碳酸铵说明一下我发现如

碳酸铵选NH4+,CO32-,H2O为基准物质,碳酸氢铵选氨,碳酸氢根,水为基准物质按原溶液溶质确定

在按水中加入下列物质时,NH3.H2O的质子转移平衡将向何方移动?

根据勒沙特列定律可以知道,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例如温度、浓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那么我们可以将NH3.H2O的质子转移平衡写出来,然后改变相应的条件,最后对平衡移动做出

摩擦起电中电子的移动是为了平衡电子与质子的比例吗

不是正好相反,摩擦起电打破了电子与质子的比例.在不起电的情况下,电子与质子数量相等.电子的移动是由于不同物质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造成的,束缚能力强的物体获得了电子,电子的总数超过了质子,所以带上了负电

NH4H2PO4和(NH4)2HPO4的电荷平衡式,物料平衡式,质子平衡式是什么?越具体越好~

NH4H2PO4溶液裏面含有NH4+,H+,PO43-,OH-,H2PO4-,HPO42-电荷:[NH4+]+[H+]=3[PO43-]+2[HPO42-]+[OH-]+[PO43-],把所有的带电粒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

首先满足力平衡,再满足力矩平衡.

密度知识的应用 燃料的热值 热平衡方程

解题思路:密度热值和热平衡方程的有关计算解题过程:见附件如有疑问欢迎继续讨论!最终答案:略

功率 热平衡方程

解题思路:根据吸热公式求出60kg水温度升高2℃吸收的热量,即一个质量为60kg的学生每小时向外释放的热量;又知道散热时间,再利用功率公式P=W/t求学生的散热功率.解题过程:见附件如有疑问欢迎继续讨

为什么硫酸的质子平衡式是[H+]=[SO4 2-]+[OH-]+c(H2SO4)

解析:因为第一步完全电离:H2SO4=H++HSO4-可以看出第一步中c(H2SO4)=c(H+)=c(HSO4-)但HSO4-在第二步中部分电离,不能表示第一步中H+浓度,所以只能用c(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