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对偶,互文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2 10:23:12
老师我分不清楚什么是对偶,什么是互文,比兴能不能请老师交一下我,谢谢了
解题思路: 平时要多观察,多加积累,注意各种修辞的特点,多练习。
解题过程:
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例子(3)《木兰辞》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比兴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