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7 16:24:58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试题 历史(一,二,三)的答案
解题思路: 谢谢提问。
解题过程: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2.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是历史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某同学在学习了春秋战国和秦汉 时期的历史后,写了如下学习报告。你认为下列学习报告的标题不恰当的是(  ) A.《铁犁牛耕:农业技术的革命》 B.《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阶梯》 D.《嬴政称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开端》 3.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4.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5.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6.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钳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适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适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下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下列有关党的代表大会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参加了会议 B.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9.“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引起殖民扩张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0.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11.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公斤),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这是为了(  )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 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12.当代中国学者刘伟在《反思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一文中说:“文化是不能以进步的标准来衡量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不高于《诗经》里无名诗人的风雅颂,《论语》和《纯粹理性批判》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与其观点相吻合的评述是(  ) A.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相互排斥 B.民族主义一般都建立在民族特殊文化的优越性基础上 C.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 D.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拒绝异质的外来文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32分,第14题20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何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毫无保留地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幸福的特定的历史性思潮。人文主义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及其封建文化体系。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1)结合材料一、二观点,分析说明两者对“人”的关注出发点的不同及其经济根源。(10分) 材料三 民生是生民之命。它表达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和理性的欲望,反映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关切人们最现实的利益和意愿。它潜藏着对专制统治的排斥,蕴涵着对基本人权的渴望。因此,民生观念的逻辑升华,必然是糅合民权信仰的法理叙事。 ——彭中礼《民权与民生——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 (2)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基本人权”应该是指什么?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你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解决“基本人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12分) 材料四 (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和谐社会。 ——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特点?和近代相比,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哪些优势?(10分) [来源:Z.xx.k.Com] 14.历史学重在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说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历史的“中心”时,意味着它处于历史领先或主导的地位。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世界历史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曾形成过若干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中心。 ——林甘泉《从“欧洲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 (1)根据材料论述,就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公元1661~1796年)而言,你认为中国与英国哪个是世界历史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0分) [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 一部全球历史不需要采用单一的发展模式,比如理性的胜利或西方文明的胜利,也不能采用包含一种不容变更的单一的同质发展模式……至少要求我们能够描绘一种单一的全球联系网络,即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实质性的联系。 ——[英]罗伯特·霍尔顿《全球化和民族国家》 (2)归纳材料关于历史发展模式的基本观点,并运用这一观点评价洋务派的活动。(8分)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闵凡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3)根据材料说明在世界发展中必须坚持的原则。(2分) 答 案 1.选C 题干材料“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本上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来源:学科网ZXXK] 2.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D项中“称帝”应是君主专制的体现,其余三项符合史实。 3.选B 材料中“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张,其代表人物是墨子。 4.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材料意思是在政治机构中实行互相牵制。①中外朝制度使得重大事务避开三公,②形成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③分割宰相财权、军事权,故正确。 5.选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进入仿行政治制度阶段,工业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故选C项。 6.选D 新文化运动打着民主科学的大旗,彻底打倒传统的权威,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 7.选A 中国的工业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开始的。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8.选D A、B、C三项的说法都符合史实,但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春天提出来的。 9.选A 题干逻辑关系: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交往→输入新产品、投入大量金银、殖民主义→扩大为世界市场→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题干强调的应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实际上考查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A项正确;B、C、D三项只是涉及某个方面,不是整体的归纳,不符合“最主要的含义”。 10.选B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在蓝天中翱翔的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得以实现。1901年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还未出现。 11.选D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基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 12.选C 由材料信息可知,刘伟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可取之处,不存在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进步或者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进步之说。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故选C。 13.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西方人本思想的不同点。把握材料一的“制民之产”以及古代中国民本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以及西方文艺复兴等即可。 第(2)问注意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中的民生主张即可,如《天朝田亩制度》和“民生主义”,特别注意要回答“认识”。第(3)问把握材料“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建设和谐社会”;优势重点注意与近代对比,从政治、经济上分析即可。 答案:(1)材料一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答“制民之产”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其出发点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材料二以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束缚,其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经济根源:材料一: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材料二: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基本人权:生存权。认识: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以此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体现了农民阶级在争取生存权上的抗争,但流于空想而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社会革命”,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工农民众的同情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落空(或由于方案的不彻底及时局的变动而落空)。 (3)特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具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优势: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上,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思想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理论的指导。 14.解析:第(1)问先要明确选哪个国家,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语言规范,无论选择哪个国家要强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的表现。第(2)问抓住材料的关键句子“一部全球历史不需要采用单一的发展模式”即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存和交替,评价洋务运动要突出洋务派改变传统观念,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意义。第(3)问据材料内容可归纳出以人为本、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答案:(1)选择中国。理由: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精耕细作达到极致,私营手工业高度发展,商业市镇增多。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国家统治力进一步强化。思想上宋明理学盛行,儒学思想体系更加完善。文学上出现《红楼梦》等巨著。艺术上徽剧汉剧等地方戏剧竞相发展。 或选择英国。理由:君主立宪制确立并不断完善(责任内阁制形成)。大举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成为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人文精神发展,自由主义思想传播。牛顿的经典力学、瓦特的万能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成就显著。 或选择中国和英国。理由同上。 (2)观点: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和交替(或曰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不是同质的发展模式。评价:在内忧外患面前主动改变观念学习外国,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创办近代工业,迈开近代化步伐,壮大经济实力;宣传中体西用,促进西方学说传播,促进思想解放。 (3)原则:以人为本、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