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哪些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30 19:23:40
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哪些特征
难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以及能不能做得到、能不能做得好. 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媒体都会报道.我们分析过,获奖者通常有几个共同点:都对所从事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都固守在这个领域,没有多少跳槽的;都有很好的科学素养,受教育的大学结构和工作的大学结构,以及周围的老师和同事都是一流的;都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都有创新性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先进的研究方法;都有平静的生活,都有宽松的环境和闲适的心态;都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心和责任感. 我们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哪年才能获奖呢?分析一下我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分析一下我们现在的人才状况,大家都会得出各自的结论,例如,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太浮躁了,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等等.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这个社会、民族的科学素养有关,与这个社会、民族的价值取向有关,与这个社会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有关.除此之外,还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有爱心才能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有责任心才能造福于人类. 今天夏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作《比上哈佛更荣耀》,收录的是2006年美国高中毕业生中获得美国总统奖的部分获奖人,从获奖者的感言中,我可以总结出几点:首先,他们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家庭条件都并不怎么优越,但都是在快乐和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其次,他们中学时代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并从中获得乐趣和社会知识,他们一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大学喜欢那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心他人、心怀社会、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在中学的时候都在努力.最后,他们进入大学后刚刚半年时间,就能够进行独立性思考,并且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在我看来,小学生主要是快乐成长,中学的时候应加强社会活动,到大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读书和担起社会责任. 形成“一条龙”培养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常务副校长 翟小宁 一般都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似乎与培养创新人才无关,大学才是人才的产地.但我们认为,如果把人才成长的过程比作一个人的机体,那么中学阶段就是这个人的腰,腰部无力的人是站立不起来的. 要造就一代杰出的科学人才,必须要把发现和着手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放到基础教育里面.基础教育要为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和未来的发展中真正成为创新人才.人大附中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有3个方面. 首先,课程改革是中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传统课程是以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载体、以传承知识为动力的,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利的.而这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恰恰是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他们认识自己、设计自己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其次,创造发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初,人大附中就把创造发明教育引入学生必修课的课堂,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创新,课程已日益完善并形成体系,形成了以创造发明课、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为载体的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大附中先后有上千名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青少年发明科技竞赛中获奖. 最后,延伸的课程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新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把课堂向外延伸,延伸到大学,延伸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延伸到科学研究的前沿,让学生与科学家亲密接触,知道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就中学与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如何衔接的问题,我认为,要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一条龙”机制,要打通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路径,使小学、中学和大学携手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更加便捷的条件.因为,虽然大学是人才的终端产地,但中外高端人才在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上的差距,从教育的起点就开始拉开,在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而逐渐加大. 基础教育同样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小学、中学、大学应该建立经常的联系和合作,共同设立课题进行专门研究,要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科研优势,让更多的中学生到大学和科研机构去进行科学实践,让更多的中学生提前选修大学的课程,让更多的大学教授与中学生建立联系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研究型大学如何推动精英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进萍 现代精英教育是国家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优质教育过程,是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研究型大学如何推动精英教育,应该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宏观层面,首先,我们应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明确精英教育的地位.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施精英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是并行发展的两种高等教育形式,一个突出的是质的概念,一个突出的是量的概念,两者并不矛盾.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我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其次,我们应区分高等教育层次,明确高校职能定位.学校类型不同、职能定位不同,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向也会不同.各种类型大学各安其位,分层发展,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上来说都是合理的. 研究型大学应该明晰职责,摆正位置,集中精力推动精英教育. 最后,我们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精英教育资金投入. 推动精英教育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为保证精英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国家和社会应增加对研究型大学的投入.这样,使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自主支配运行经费的空间和权力,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确立适当的、有特色的精英教育模式. 在微观方面,研究型大学应加大自身改革力度.要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实施精英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转变招生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构建符合精英教育特点、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国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理论界说法可谓五花八门.我们综合研究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界定,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内在可以认为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外在可以看成是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统一.内在和外在协调统一,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我们归纳为“6个有”:有可贵的科学精神,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有超前的创新思维,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超常的创新成果.这6个方面作为评价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相容和相互支持的,只有从这6个方面全面评价,才能得到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 伴随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大潮,我国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要彻底改变培养体制、培养模式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我们的措施和力度与一些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中追求稳定、听从长辈、不能说出自己见解等倾向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仍存在不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学生评价体系和社会用人制度不尽科学和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特别注重3个方面. 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特别要倡导尊重个性,鼓励冒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宽松环境,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闯、敢试、敢冒尖,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保护他们对科学研究领域的好奇心. 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明确规定并创造条件,真正改变“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同时,还要通过实验和各种各样的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大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用人制度.要坚持把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要完善高中学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加快统考科目、内容的改革,调整高校录取程序和办法.要构建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劳动人事制度. 一方面,要健全制度,在基础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立交桥,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不同起点的求学者搭建畅通的成才渠道.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事业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把右脑模式加入到教育过程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潘公凯 我想就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创意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谈一点体会. 在近几年新浪网和《财经》杂志开展的中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匿名测评中,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排在前面.去年中央美院是学生满意度的全国第一名,当然这个不能作为官方评论,这是网上匿名的调查. 为什么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对于学校这么满意呢?新浪网上也有一个调查和说法,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给了学生一个最好的创意平台.为什么在美术学院里面学生们感到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创意平台呢?我想这个东西可能跟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有关.我想诸位都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大家都知道,在现代的大脑研究当中有一个成果,就是对左右脑功能的一种研究.左脑功能模式主要是用于逻辑思维,用于推理,用于时间性前后的顺序性的感受;而右脑主要是形象性的整体的一种把握,它的主要功能不是推理运作.这个研究成果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关联的. 我们的右脑模式对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尤其是感悟和体验这个世界非常有用.所谓创意这个东西,在我们美术学院的人看来,往往是那些推理推不出来的东西才叫创意,完全根据公式能推出来的,恐怕只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我们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如何开发右脑模式这样一个问题.正是在这个方面,我觉得美术学院,包括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尤其是美术学院,在这方面是特别能够做点事、特别能够发挥点作用的. 中央美术学院有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叫作感悟,有感觉然后悟了,这种教学模式是美术学院特有的.它是启发学生创意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这个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对于整个教育的教育链恐怕能起到一种方向上的互动作用.我们在整个普及教育当中,也应当更多地把右脑模式加入到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去. 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 广西柳州高中校长 李昌林 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学生的历史机遇,提出来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和现代意识的构建,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描绘的教育蓝图. 人格是左右一个人行动的外显和内隐因素,决定着一个人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自主发展决定着人们对生存方式的主动选择或构建,是一个人远离平庸、走向卓越的内在因素.优秀的学校,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让自主发展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行为习惯. 那么,什么是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我们认为,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把自已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人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肩负传承文化传统,又能担当催生和浇灌新文化枝芽重任的人,还应当是既具有高尚情操和高远的理想要求,又有创设和谐环境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 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提出后,我们通过以德治校工程、课程改革工程、现代教师培养工程、科研兴校工程、组织管理革新工程、特色建设工程、安康环保工程、校园更新美化工程8大工程为支柱,全力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学发展立足为大学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与大学教育教学之间架设桥梁:其一,中学与大学结成教育联姻关系,积极开展大学教授到中学指导和上课、中学教师赴大学进修学习、大学组织毕业生到中学实习等合作活动.其二,中学邀请大学教授举办讲座,为学生组织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方面的报告会.其三,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研发或完善拓展型课程,形成合作建设拓展性课程的工作机制.其四,发挥大学教师在理论与政策研究方面的优势,组建促进中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的专家顾问团. 为学生发展提供四大空间 杭州文澜中学校长 任继长 创新人才怎么培养?作为我们中学校长,应该有一种观念,有一种信念,就是要自己做出点事情来.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我提出了4个空间的问题: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思维的空间、开展活动的空间和充分表现的空间. 应该让学生改变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着眼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比如,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能力,以及充分发表学术观点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都格外重要. 现在实行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价的制度,但我们不能让老师独霸课堂,要提倡多维互动,即老师、家长、学生、社会,甚至大学跟中学之间都要互动,建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解放出来. 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能够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他会想到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本拓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他所感兴趣的东西. 在开展活动的空间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不要把老师当作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应该让学生自行组织学生社团,自行克服学习中的矛盾和困难,自行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活动、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等. 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就应该鼓励学生出人头地,应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活、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要支持学生的小发明、创作、专利、发明、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的才能发挥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既动手又用脑,积极参与,积极合作,挖掘他们自身存在的潜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对此,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支持保障制度,让校长有所选择,让学校根据具体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造环境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 王殿军 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在所有学生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让创新人才自然涌现出来,然后我们加以引导,提供空间时间,让他们发展. 每个学生都需要培养创新的素质,而不是一部分即将让我们瞄准、成为创新人才的学生需要素质的培养.简单来讲,创新素质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等.只要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营造这样的氛围,倡导这样的风气,正确指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自然会被培养出来. 对于创新素质,我很清楚,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一直到学习方式,包括宽松的环境、时间、空间我们都欠缺.现在我们说,学生要花很多时间进行课外探究,可是他们的课一直从早排到晚,全部的时间都用在课堂上,回家赶快做作业,做到晚上12点才能完成,你能怪他们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不花更多的时间追求有兴趣的东西吗?他们没有这个时间. 由于许多的创新探索没有显性结果,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价,所以这样的做法不会得到鼓励,大多数学生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的兴趣,去一心一意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按照高考指挥棒做.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不是他们没有天赋,而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 我认为,要有广泛的普及性才能有脱颖而出的天才或者是创新人才的出现.我们的培养模式一定要有一定的规模.我们乒乓球为什么好呢?是因为全国人民都喜欢打,自然会出世界冠军.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广大学生参加课外小组,而不是办特殊的班.我们希望把孩子从应试教育当中解放出来. 我觉得创新人才很重要,但是现在不是缺少对重要性的认识,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给校长和老师们提供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环境,我坚信优秀的大学和中学都可以培养出令全社会满意的创新人才.县第二批学科教学能手推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