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5 21:47:57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感
有一种感觉很重要 学习语言,感觉总是非常重要,我们管这叫“语感”. 语感仿佛很神秘,很抽象. 但二岁的女儿岚岚教会我什么是语感. 从 公司请假回家后,每天给岚岚读一二遍启蒙卡上的唐诗和《三字经》.起先,我发现我读一首唐诗时,刚读出一句诗的前几个字,岚岚能补足后面的字.后来,岚岚 能背出完整的一首诗.而到现在,岚岚能够一气背出三十多首诗.我在惊喜之余,“专业”地认为,小孩子的记忆力是如此骄人,我想这一切无疑得益于一种叫“语感”的东西. 但,我又发现岚岚背诗和《三字经》都出现过类似的小问题.譬如,背唐诗,岚岚背《登鹳雀楼》时,会把“欲穷千里目”背成《花岛》中的“欲知花岛处”,仅仅因为这二句都是“欲”字开头;会把《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背成“千里莺啼山客犹眠”,因为《田园乐》中有“莺啼山客犹眠”;会把白居易的《池上》背成《遗爱寺》,仅仅因为二诗 前后紧随,而作者相同;同理,便把《鸟鸣涧》背成《竹里馆》或《鹿柴》,把《咏柳》背成《回乡偶书》.针对岚岚容易背混的诗,特意拿出来一起读,这样做效 果显著.背《三字经》,首页中出现二次“子不学”.岚岚从“人之初,性本善”背到“教五子,名俱扬”,后边一句是“子不学,非所宜”,但岚岚却背成“子不 学,断机杼”,于是,又往回绕到“教五子,名俱扬”了.我和岚岚爸爸听了都不禁笑了. 经岚岚这样一表现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语感. 我 细观陪岚岚熟背的那些唐诗,确有很多相似的表达,除了上面提到的,再如,“疑是地上霜”,“疑是经冬雪未消”,“疑是银河落九天”;如“不知细叶谁裁 出”,“不知近水花先发”;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如“迟日江山丽”,“迟日园林悲昔游”;如“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猿声啼不 住”;如“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金络脑”;如“处处是泉声”,“处处闻蹄鸟”;如“春风花草香”,“春眠不知晓”,“春去花还在”;如“独怜幽草涧边 生”,“独怜京国人南窜”;又如“独坐幽篁里”,“独钓寒江雪”等等,这样的句子都曾干扰过岚岚的记诵.而我想想,我们平日所谈的语感,其表现之一,就是 发现遣词上的相似点.正是靠多读、熟读、熟背,才能使自己更好地领略到语言表达上的同与异.这当中,发现“同”实际比发现“异”更难也更重要,否则,我们 何以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会……也会”,其实言下之意是,会作诗的概率更高.押韵是浅规律,语言表达上的雷同处是深规律,没有规律,何从写诗呢? 唐 诗短,其表达上的相同点,如果用心,就更容易找.所以,让孩子长期读背唐诗,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语感.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多半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是 觉得课本上的诗歌、古文都够背的了,哪还有那么多精力读课外的诗歌呢?这一方面从反面证明,语言的积累要趁早,另一方面,也说明长期积累是件容易操作却又 难以操作的事情.其实我现在不过是建议我的学生每天坚持读五分钟唐诗.我想,一个人再忙,总归是可以腾出五分钟的时间来的.但是,真正能践行的学生,目今 几乎没有.当然,有的学生已经在尽力落实了,我想,尽力总比压根不想去做来得有力. 唐 诗短,熟读、多读,很自然地发现表达上的规律.推而至长点的文章,像《三字经》,我已经例举了,也有表达上的相同点.首页约有二百来字,也就是说,要读上 二百来字,你才能发现规律.而像岚岚身边的孩子,读到前面几十字,就不再往下读了,只把前边几十字当首诗背完了事,没事的时候,大家一起来背背,表示娃儿 会背《三字经》了.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益处不大的.再说说长点的故事,如《安徒生童话》.岚岚现在知道,讲故事往往是以“从前”开始的.我想,这个语感的确 立,一方面是因为她听我读过好几篇类似的开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熟悉这个开场白.另外,我在讲故事时,常常故意空出几个固定的表达或相对文学化的词语 让她补充,譬如“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每逢……”,又譬如“惭愧”、“神奇”、“悠悠地……”等,时间久了,我想,她应该也会对遣词更为敏感. 学习语言,除了通过长期的记诵, 感受语言的韵律,形式上的对称,遣词上的俗雅相配外,还可建立起语言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其实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我们都知道,孩子自小有很强的空间 感.譬如,孩子会有很抗拒陌生人来家里的时候,就是因为觉得家里本该只有几个熟悉的家人,不该有其他人.又譬如,孩子会因一件东西放在错误的位置而大哭不 止,就是因为孩子觉得某东西应该放在他/她记忆中的某个固定的位置……这 些都是空间感的表现,也是一种秩序感的表现.其实,孩子一样有语言的秩序感.譬如,语言表达时的语序,词语的搭配等.为什么总有少数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写 出好文章?一些专家都说是因为广泛阅读建立起了语感.但是,我想,如果,从小没有对语感进行过训练,那孩子又怎么会有真正的语感呢?为此,根据我自己的体验,建立语感,不妨从以下方面实操: 1)长期诵读古诗文.诵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新,发音响亮、标准,抑扬顿挫,感情充沛. 2)边记诵,边观察语言表达上的规律.对于规律的东西,要能引导孩子集中比较、归纳,强化记忆. 3)从小广泛阅读各类经典故事.家长可从旁以重读的方式,强调一些精彩的用词;也可以用像我提到过的“填空”的方式,强化孩子对表达技巧的认识. 我的方法只是建立在自己孩子的阅读基础上,对于阅读兴趣不强的大孩子,可借鉴性不强.而且,参考一些专家的说法,我的心得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时是蹩脚的,而教育精神倒每每是共通的. 如果阅读是为了炫耀,那么孩子早晚会厌倦阅读;如果阅读是为了取得技巧或知识,那么孩子迟早也会失去阅读的乐趣;如果阅读缺乏单纯的诱惑,那么广泛的阅读也是无从谈起的. 所以,总得来说,阅读需要诱惑.但,诱惑需要单纯化,最好要让孩子看不出你存着什么功利化的动机.我的孩子很平常,各方面并不显得出众.孩子有时在你读着书时说去玩,我立马放下书,答应陪她玩.我自己至少每天要对书做些陶醉状——当然,这是真诚的,孩子多少也因此存着好奇心. 我现在深感让孩子阅读很类似于让孩子吃饭.以前孩子非但不能独立吃饭,且要边吃边玩.这就犹如你想让孩子读书,孩子却想玩点别的吧.我发现解决的办法,居然是顺其自然.我的勇敢居然在于不逼不劝,在于当孩子说不想时,说没关系,那就不吃吧,在于尽心做点可口的饭菜.与此同时,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今天才惊喜地发现,小家伙已独立吃了二顿饭.我想,以较为自然的方式让孩子接受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我一直相信,教育需相信科学.但同时,我也觉得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以前,我很崇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的好妈妈,我也曾想效仿那个好妈妈,早早地给孩子讲故事.但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能静心地听你讲故事.“好妈妈”说自己在孩子一岁前给孩子读童话,约四岁时让孩子学诗歌.在诗歌和故事的传播方面,我教孩子的顺序是反过来的.我从没逼孩子学这些,只是不间断地读给她听,听着听着,她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来了兴致.诗歌短,便于坐不住的孩子听到完整的内容,我和孩子一起背诗,最初就因如此一个简单的缘由. 现在我还在尝试着给孩子读更多的诗,一方面是趁孩子有兴趣,多读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也觉得从中受益.“好妈妈”说,唐诗是读不尽的,这句话就很好地传递着教育精神.我所做的,不仅是希望岚岚能爱上阅读,更是希望她能享用到读不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