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中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04:29:13
中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全诗共分三段.首四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是以说书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日出东南隅”,就是“日出东南方 ”.也有人说“东南”是偏义复词,那就是“东方”,太阳从东方出来了.“照我秦氏楼”的 “我”字,因为说书人经常在说故事,他这个“我”字就是“我们”.我们是非常喜欢罗敷的,是站在她的一边的,所以她是我们的人,太阳是照在我们的秦氏的楼上.“秦氏有好女”是说秦家有一个美丽的女子,“自名为罗敷”,“自名”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本名为罗敷,另一说是指她自称为罗敷.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正确呢?在汉代,一些美丽的女子都喜欢用罗敷这个名字.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为什么当时女子爱叫罗敷呢?我国古代在陕西的华州附近有一个驿站,叫做敷水驿.华州位于长安附近,这个敷水驿,就是华水驿.“敷”和“华”在现在是两个音,在古代却是同音的.我国古代语音中有一个喉唇可以对转的特点.“华”这个字声母是h ,属喉音,“敷”的声母是p,属唇音,这两个字可以对转,“华”就是“敷”,“敷”就是“华”.因此罗敷就是罗华,罗华比罗敷要好听一些.“罗”和“丽”,是一声之转,同样属于“l”的声母,因此“罗敷”就是“丽华”.这个名字要比“罗敷”好听多了.正因为她很美丽,所以才自称为丽华.
接下来的八句是正面铺叙的描写,但写的是器物的精致和服饰的华美,而的精致华美,正是为了衬托出使用穿着者的艳丽动人.“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两句介绍的是罗敷的身份和她的活动.罗敷是个贵族妇女,以采桑为消遣.“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讲罗敷的采桑工具很讲究.她用青丝做成系在桑笼上的绳子,拿桂枝做成桑笼的把子.这桂枝不是现在的桂花树.现在的桂花,古称木犀.古代讲的桂树,根、茎、叶都香.古人以身上佩戴草来表示自己心地的高洁.这里是说罗敷很高雅,因此她用的桑笼都 要用桂枝来做.“桂枝为笼钩”的桂,就是肉桂,是樟科植物的香木,它的叶、枝、根都很香.它的皮还可以作烹调的佐料,称桂皮.罗敷拿的桑笼就是用肉桂做的篮把.这两句从侧面描写了罗敷本身品格的高洁.“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刀拿的东西,用的东西都很高雅,而且是盛妆打扮.头上梳了个“堕马髻”,这是东汉时期女子梳的一种时髦发式.髻是实心的,鬟是空心的;已婚的女子梳成髻,未成年的女子梳成鬟.“耳中明月珠”,是指耳朵上戴的是以明月珠做成的耳环.“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缃”为杏黄色,杏黄色的绸缎做下面的裙子;紫颜色的绸缎做上面的短衣.这里是说罗敷的服饰打扮,用鲜艳的对比,衬托出她的美丽.
再下八句,可以说是全诗最精采动人之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亟思逗引罗敷,欲赚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样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人们对容貌美的标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而诗人这样写,就避开了这一“难题”,从虚空处表现了那种不可描摹的绝对理想化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