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中文字要求2000字以上附上英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5 01:14:04
英语翻译
中文字要求2000字以上
附上英文
由于及文化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注重、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就是说,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社会中,将会占有双重优势.
3 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4].心理学家解释:东亚人生活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有固定的角色关系.因此,关注背景对有效的职能运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生活的社会约束较少,强调独立性,他们可以较少关注环境.
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到,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全面把握事物,通观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认识不深刻,不能对某一方面做更仔细、更精确的认识或研究,对事物之间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因而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虽然思维对象是模糊的,但是西方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却是相当精确的,这就导致了精确思维的习惯.近代以来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相比于东方农耕文化重视生活背景与人际关系而言,西方社会更多表现为对于时间与效率的把握.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社会截然不同的民族种族个性与发展模式[5]. 然而,西方人也发现复杂的世界存在着许多模糊的现象和事实,如在程度、关系等方面,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具有精确的结论,反映在思维中就产生了模糊性,由此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学科.总之,西方人有精确思维的传统,同时又创立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开创了模糊思维的新阶段;人擅长于模糊思维,同时又刻意吸收消化西方人的精确思维.这说明,模糊性和精确性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特性,在现代社会得到长足的并互相靠拢[6].
4 东方人喜中庸,西方人喜偏激
“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指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来引申为平庸、妥协、保守.“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诸方面,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中庸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基本上还是过大于功,障碍了历史发展.所以对于“中庸”之道,鲁迅是极力反对的:“惰性,……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鲁迅是最不中庸的人,他一贯的旗帜鲜明就是对“中庸”的抗拒,把“中庸”当作中国人的惰性.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激烈的批判立场,鲁迅在反对“中庸”的道路上已经走向了偏激.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一种思维、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流行的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如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等,莫不如此.他们在创立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待理论建立起来后,再来进行修正.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学派,新行为主义,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东西是没有市场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在国际关系中也如此,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为典型事例).
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对于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作为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但缺陷是求全求稳,善于调和,缺乏创新精神.
如何解决中庸与偏激的关系?可以打个比方:比方一棵大树,根虽偏,却从大地吸取营养与水分.树梢虽偏,却能不断生长.中庸之干,可抗风雨.中与偏紧密配合,保证大树屹立天地而不倒.我们不仅能做到为人处世的中庸,也能够保持激进的思想,中庸与偏激运用得宜,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光比中庸要进步呢?而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思维方式.
再问: 能不能附上英文啊
再答: 手机只能接受100字,没发给你。
再问: 能不能上网发给我,毕业论文要中英文的
再答: 你的邮箱?
再问: 邮箱497875962@qq.com
再答: 已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