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幼时记趣的分析+题解+段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6 11:47:16
幼时记趣的分析+题解+段意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题目《幼时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十  (5)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6)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记叙童年的各种“物外之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观察——联想、想象——玩赏.[板书]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幼时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五、板书设计 观蚊 如 鹤趣 神 游 山 林 鞭 打 蛤 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