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秋声 秋声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9 15:59:00
秋声
秋声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那虫声清亮,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诗经·七月》里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断雁孤鸣,于听觉里,是透着一股霜气的.沿着古诗词寻去,仿佛看见长空寥廓,墨点一样的雁影在“伊呵——伊呵——”的叫声里一点点远去,天底下,断茎霜草上,沙场肃杀,征人未还.这雁鸣在这样浩瀚磅礴的底子上,浓墨似地洇出来,不觉间有了苍凉凝重的大美.躺在黄昏的江堤上,不看流水,不看帆影似的云,只拿耳朵去寻找一个声音.在我听来,那“伊呵——伊呵——”的鸟语译过来大约是:”一年里,南北奔波,要遭受多少流离之苦,于是总在路上追问: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啊?怕散了,怕丢了.宋嘉佑四年秋,某夜,欧阳修在灯下看书,忽听得窗外有风雨以至江河之声,继之是金石以至沙场疾走之声,甚是凄冷幽凉.问童子是什么声音,童子出来看过回答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喜极了这童子的十六个字.像丰子恺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勾线简洁,却意境深美,寥寥几笔里印现出一个隐在图画背后的恬静智慧的灵魂.
  同样的秋声,在童子,是明朗的;在欧阳修,是令人忧惊的.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赏析
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

那虫声清亮,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
还有 “同样的秋声,在童子,是明朗的,在欧阳修,是令人忧伤的.”你怎么理解这种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1.作者说自己“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究竟是问什么呢?
感伤人类对季节感受的退化;感伤人逐渐不能跟自然的亲近;对人类科学进步改变了自然的担忧;怀念旧时淳朴简单生活.
2.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和武则天的传说有哪些益处?
评说蒋捷的词,赞叹古人与自然亲近、有十分强烈的季节感,与现代人季节感迷失形成对比;引用有关武则天的传说,借以讽刺了人类对自然季节规律强加改变的作法.
3.如:豁然贯通 猝然长逝 欣然前往 快乐前行……
4.“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是相当精美的比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句子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探”“蹑着足”“走”形象地写出现代生活中季节鲜明的特点逐渐淡化,表达了作者惋惜之情.
5.设问句有引人深思的作用.《瓶装水杀死萨达姆》中的设问突出了瓶子制作过程中锑的作用及危害,给人警示之感;《秋声一片》中的设问句强调了人类科学进步改变自然规律、自欺欺人的作法,表达作者失望、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