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黑格尔所说绝对精神的外化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8 23:11:09
黑格尔所说绝对精神的外化是什么意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文本之一.其中,最受人们重视的是关于“异化”的思想.然而,与“异化”直接相关的“外化”概念却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有的人把“外化”与“异化”直接等同起来,这是理解上的一个偏误.本文通过对“外化”概念的进一步澄清,从而体悟到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个侧面,即马克思的研究视角如何从黑格尔的理念世界转向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外化”与“异化”概念的澄清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与外化两个词同时并用,如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P.91)外化在《手稿》中是指劳动的实现、对象化,表现为劳动者的丧失,劳动者将生命投入劳动产品的生产,但是,劳动产品却不属于劳动者自身.在这里,外化是指劳动者主体的丧失(theworker’ubjectivelo),也就是劳动对象占有了劳动者的生命活动,占有劳动者的现实,以致劳动者趋于匮乏,这就是外化(alienation)的概念.当然,马克思是将黑格尔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运用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劳动的过程中,经过马克思的转用,外化的概念已经和黑格尔在分析“工资劳动”(wagelabor)时的所指不同了.异化(estrangement),则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劳动产品之间表现出一种敌对的权力关系,劳动者感到自身由受到市场调节的劳动产品支配,也就是客体反过来压制主体,主体对客体失去了自觉的联系.由此看来,外化和异化的区别在于概念所指涉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敌对性(antagonism)是不是由安闲(in-itself)状态发展到自为(for-itself)的状态,异化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敌对性已经表现出来,外化则是指尚在转化过程中.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白地阐述了异化与外化产生于不同的过程,并且导致不同的结果.他在批判黑格尔思辩哲学时说:“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因而,异化——它从而构成这种外化的以及这种外化之扬弃的真正意义——是安闲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1](P.161)可以看出,异化和外化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换言之,异化包含着外化的形式和此外化形式之扬弃的整个过程,它紧握着这个过程中的对立性.外化是指辩证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能中断,它必须通过自身外化形式(对象化形式)的克服而达到异化的扬弃.和黑格尔不同,在马克思的观念中外化的必然是进一步变成异化.在这里,马克思比黑格尔更重视外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对抗作用.单独地看,马克思并没有赋予外化以积极或肯定的意义或形式,于是,外化终究表现为异化.对外化采取否定面的理解,是马克思将外化与异化在一定意义上加以等同并用的主要原因.马克思在《手稿》中批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宗教的问题和“法哲学原理”中关于交换问题的部分,以及在批评布鲁诺·鲍威尔的“基督教真相”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绝对知识”时,明显地表现出他反对外化具有“肯定”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外化与异化,都应该在经济现象中找寻其根源——尤其是在工资劳动、商品交换和劳动分工中.但黑格尔认为,外化尤其是具有肯定形式的异化,独立存在于宗教的领域中.在黑格尔看来,外化的根源也是在精神的自我斗争(self-struggle)和发展过程中,工资劳动、交换经济现象,仅仅是精神自我斗争的表现形式,绝不是外化的根源,但马克思认为,即使是宗教或者政治领域的外化和异化,其基础和根源是在经济或社会领域,宗教和政治领域的外化和异化不过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反映,而且只有通过经济社会领域,才能克服宗教与政治领域的外化与异化.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外化来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时,认为劳动过程的外化,不是劳动者实现其主体性的媒介,而是一种障碍或阻力,或者是一种消极的、不必要的形式.黑格尔的外化是精神发展和提高过程中,逐步达到自我熟悉,复归绝对精神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它是积极的也是必要的,因为,黑格尔认为,外化是思维运动的“动力原则”(energi-zingrinciple),没有它,概念必将停滞,理念发展也不可能.我们可以看出,产生于德国观念哲学而在黑格尔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外化”概念,在马克思手里,出现了一种“熟悉上的变造”(epistemolo-gicalreakout).二、“积极的外化”与“消极的外化” “环节”、“中介”等逻辑范畴,在黑格尔哲学中,是具有肯定意义的.因为在黑格尔看来,通过这两个逻辑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