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1 01:06:44
英语翻译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
皋:一作“臯”,《毛传》:“皐,泽也.”九皋,曲折的水泽.《郑笺》:“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人虽隐居,人咸知之.”渊:深水.渚:水中小洲.此处与“渊”对举,指小洲旁的浅水.《毛传》:“良鱼在渊,小鱼在渚.”《郑笺》:“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孔疏》:“此文止有一鱼,得云‘或在’,是鱼在二处,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于理为密;且教王求贤,止须言贤之来否,不当横陈小人,故易《传》也.”之:往.萚:落叶.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萚通“檡”.马瑞辰《通释》从之:“下章榖为木名,则此章萚亦木名,不得泛指落木.”错:通“厝”.《说文》:“厝,厉石也.《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
榖:木名.《孔疏》引陆玑云:“荆杨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楮树皮常用以作纸.《毛传》:“榖,恶木也.”攻:琢磨,治玉.
韵:
野(音宇)、渚、萚(音徒入声)、石(音蜍入声)、错(音粗入声)——鱼部;园、檀——元部.
天(铁因反)、渊(一均反)——真部;园、檀——元部;榖、玉——侯部.
译文: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四郊.
鱼儿潜伏深水里,
有时游出近小岛.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树下萚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做雕玉刀.
沼泽曲折白鹤叫,
鸣声嘹亮传九霄.
鱼儿潜伏深水里,
潜入深渊也逍遥.
美丽花园逗人爱,
园里檀树大又高,
下有楮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将美玉雕.
毛序:
《鹤鸣》,诲宣王也.
按:
此诗为全篇用比,王先谦以为与《匏有苦叶》同体,良是.序云“诲宣王”,不知何据.《笺》、《疏》以为求贤,当是.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二句,《毛传》“良鱼”、“小鱼”之说,实有理.《笺》、《疏》之说,似是而非.
以下为徐培均老师所作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我们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