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乡愁】的古典诗歌和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5 12:19:49
关于【乡愁】的古典诗歌和感受
解题思路: 三篇关于【乡愁】的古典诗歌和感受提供给你具体在解答中。
解题过程:
1、苏幕遮 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感受]
这是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词人离乡去国的忧思。全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写深秋景色,暗透乡思。
起二句“碧云天,黄叶地”写深秋天空和大地的景色。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薄如蝉翼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去也是淡淡的碧色;金风阵阵,枯叶飘落,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寥寥六个字,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读者勾画出一个色彩鲜明的碧天、黄地,静中有动,云飘叶坠、空旷辽阔的境界。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秋水。这充满秋意的天地与江水连接汇合在一起,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词人把握了秋色水波的特点,将水色碧翠、水势连波并带有寒意的特征描绘出来。
“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目光极处的景物。天色将暮,落日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这就将前几句所描写的景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秋色图。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写想象中的景物,并抒写词人的相思。看到了这千里秋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思乡之绪,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词中化用了《楚词•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凄凄。”的意思,以芳草指代家乡,“斜阳外”是斜阳尚可见,而家乡却望不见。极言离乡之远,“无情”二字是将词人胸怀忧国忧民之志却被贬京都、远离家乡,因而产生离乡之情、去国之忧的怨意表露出来。
下片借景抒情,抒思乡情怀。
起句“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词人乡愁国忧,是下片的总提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黯乡魂”承上片直接抒写看到秋景后所引起的感想以及思念家乡和怀念京都的忧伤之情。 “追旅思”总写追忆羁旅、逆境中的情思和忧绪。以上两句借写“乡魂”、“旅思”,含蓄地抒发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词人极力谋求革新政治受到权势的阻挠而不得实现的愁绪。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最后几句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旅思之愁,是分承“追旅思”的部分。“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写旅思难以排遣的情景,除非是夜里做了好梦时方能入睡。“明月高楼休独倚”是写极力躲避这种愁思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写借酒消愁反而更使愁思更苦的情景。
这首词构思谨严,上片写景,景中有情,并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上下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贯通、浑然一体。写景有序,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先分后总。抒情采用总提分承方法。全词层次井然,错落有致。全词意境开阔并有咏叹之佳句,不仅对宋豪放派的词作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元曲的创作也有影响,是一篇有名的佳作。
2、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感受]
这是一首词,不仅写出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连年征战的士兵们的思乡之苦。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词分上、下两片。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上片写景,描写的是塞下的秋景。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画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感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游子思乡怀亲之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开篇就直截了当地写出了作为身在他乡的游子此时孤独的心境。“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十分自然地写出了诗人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诗的三四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猜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不仅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作者料定,当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身佩茱萸登高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诗人在这里说的好象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重阳佳节的遗憾,反倒像是成了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遗憾,这就显示了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看似有悖于常理,细细品味,却又合乎情理之中。内涵深厚,意蕴新奇,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同学:不知这样解答你能否满意,如有不同意见,可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老师真诚的愿意你我进一步探究。祝:周末愉快,学习不断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