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自的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2 19:02:14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自的含义
各自的含义,
"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
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致知":致知
儒家用语.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东汉郑玄注:“知,谓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此致或为至.”
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参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修身齐家儒家的伦理政治.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修身
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成语 修齐治平
发音 xiū qí zhì píng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称儒家用语.“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