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试用辨证唯物注意的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并就中央提出的建议和谐社会的问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10 23:46:41
试用辨证唯物注意的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并就中央提出的建议和谐社会的问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为话题写一篇论文要求结合实际有自己的想法
一、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主体上也就是人的方面,真正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1956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国有六亿人口吗?知道是知道的,不过办起事来有些人就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毛泽东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实质上是执政党的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没有使用阶级的概念,而使用的是人口概念.这是因为,党在没有执政之前,必须首先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组织阶级队伍领导革命.尽管我们要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进行革命,然而革命是要流血牺牲掉脑袋的,实际上只能把本阶级的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过程中还要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激化矛盾,以打击敌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思想有三大法宝,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才是武装斗争,第三个是党的建设,这是通过搞好党的建设来驾驭前两个法宝.此乃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有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讲红军时期毛泽东曾出题考还是红小鬼的胡耀邦,先问你懂军事吗?胡耀邦对军事的战略、战术说了一通.毛泽东说,你对军事理解的还不够到位.什么是军事呢?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能够死拼到底.然后毛泽东又问什么是政治呢?胡耀邦讲了阶级斗争,群众工作.毛泽东又说你对政治的理解也不深刻.政治就是把赞成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善于把反对我们的人变成赞成我们的人.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中国革命因此赢得胜利,共产党成了中华大地上的执政党.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由于毛泽东和共产党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执政理念从1957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我国是法制社会,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正是在此基础上,科学人才观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在“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提法之间进行比较,取得的共识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千年来就有“民本”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早已有“人本主义”,我们共产党人就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包容性,深得人心民意.
以人为本意味着对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的彻底否定.当年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那主要是在工作重心代替意义上的转折(当然意义至关重大),在理论上尚未完全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以致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非以人为本”的现象.诸如曾经发生的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的争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对私营企业主的非议,等等.突出以人为本,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彻底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的反思和超越.这是共产党在自觉认识到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情况下,在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因为以人为本,就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才能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维护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就是说,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了平等的国民待遇,方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时期,这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建立新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这一时期是改革取得较大效果的时期,也是社会阶层激烈分化的时期,整个社会结构会逐步地分化为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都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和获得这种特殊利益的特殊渠道,产生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要求.改革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就整个改革进程来说,利益矛盾最尖锐的是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并且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改革的实惠.执政党要合理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诱发对旧体制的眷恋情绪,怀旧,今不如昔.它的危险性在于,这种眷恋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很可能同改革初期由于改革深化和不断取得成效而沉寂下来的极“左”思潮相结合,从而成为影响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一些抱有极“左”主张的人,打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号,改头换面地贩卖“左”的一套,使改革的舆论环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势.
二是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它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使改革决策的理论环境趋于复杂,以至影响到决策,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总要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原来旧体制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在改革启动阶段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改革进程中受历史条件限制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复杂,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改革的成本增大,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容易使人们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不过瘾,产生激进情绪.
四是这个期间一般都是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的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这种碰撞突出地表现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全盘西化,或者出现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结构转型期的改革,已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本身,不单单取决于经济体制本身,它已经使改革成为一个全面建设新体制的创新时期、创新工程.整个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协调地渡过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危险在于,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社会失调.事实上,困难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失调,在中外政治史上是比较好应付的.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比较顺利地度过.但是经济增长、甚至繁荣时期出现的社会失调,非常严峻.美国独立战争、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即十月革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革命,它们在革命的前夜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繁荣时期.人们欲望激发起来了,引发巨大的不平衡,所以起来闹事,进行革命;普遍贫穷,超稳定结构,不容易出事.在改革的转型期,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非常复杂,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对我们执政党来说,那是非常严峻的,真正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高屋建瓴的积极应对,意义不容低估.
三、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厚德载物,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世界是多样统一的,我们要认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关注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将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差异,更加文明,更为开放.
西周末年史伯答桓公:“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平”是把许多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他们得到和谐.这是产生万物的基本条件.“裨”即把性质相同的东西相加凑合在一起,这就没有新东西,也就是没有了创造力.只有把不同成分的原料组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品种.“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找“和”的过程.
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则同,然各争利,安得而和?”这样便把“和”与“同”彻底地归于人的不同上来,君子的看法相同,但他们所做的不一定都一样.小人看似相同,那是为了利益,如果同伴中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很容易生成内讧,如鸟兽散.
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合并、融合、团结、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差别共存,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理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体现了辩证关系.和就是要求在纷乱当中寻求到共同的、统一的属性.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在我国现阶段,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社会对人们利益的满足能够与他们对生产的贡献成正比地增长,即贡献愈大,社会对其回报也愈高,以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作者:段华明系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
论和谐是动态的.
和谐不是停滞,不是凝固,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在一个地方,今天和谐了,明天又会被新的矛盾所打破;我们又要做新的努力去争取达到新的更高的和谐.
如是,就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化环境造就了人.所以建设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重在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精神文化内核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升华、提炼、凝聚而成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时代精神.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行为和发展方向.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树立社会文化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奉献精神的现代公民.既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健康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事业追求并与自然和谐的人,形成强势发展的能力.
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国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人文及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同行为方式,都需要创新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引导.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千金难求的,而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靠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是不能隔绝的,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脉络,对于广东而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域外文化揉和而成的岭南文化.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文化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甚至历史糟粕,必须加以扬弃和改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革新创造和重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从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等在互相接触中不断修正,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把诚信友爱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信友爱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诚信友爱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如果说,社会是一个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它使社会充满色彩和活力,富有浪漫和温馨.
诚信友爱成为当前我们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
尽管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如此重要,尽管我们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以诚信和仁爱的优良传统著称于世,但对于我们今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社会来说,它似乎成为了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就“爱”来说,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自爱、情爱、亲人之爱、熟人之爱,真正缺乏的是兼爱或博爱.博爱是人类理性的理想表达,它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成员的尊重和认同,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的怜悯、同情和关心.因此,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在全社会提倡诚信友爱的道德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荐:http://www.zlunwen.com
传统社会的和谐需要诚信友爱,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需要诚信友爱.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利他主义的道德经济,经济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应该是讲道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就越是要提倡诚信友爱,为人民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有和贫穷.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勇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财富合理地回报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平等社会,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权利义务主体的契约意识和诚信精神对于维持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行具有决定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包容、尊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