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美学的认识需要一篇以《对美的认识》为题的论文~2000字左右!要用美学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1 03:51:30
美学的认识
需要一篇以《对美的认识》为题的论文~2000字左右!
要用美学知识
美是什么,现代许多美学家只讲美感和艺术,对美却避而不谈.1903年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学》一书第一话便是:“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 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而放弃.”哈比吕把美的本质的探讨称为一项“困难和难以接受的任务”.美是美感的根源,撇开美而谈美感和艺术,如引无源之水,缘无本之木,任何美学体系,都必须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
  关于美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者“劳动创造了美”,严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美的实践观的旗号.同美的统一论一样,美的实践论也是在逃避美的本质之争,对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根本就未作说明.实践论引入了“人化的自然”、“劳动创造了美”等新观点,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美,这是美学的一大创举,也是实践论显得合理的原因,至少它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其实,实践论最想表达的是人在美的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这倒是美的主观性的很好说明.美的实践论者机械地把“人的本质力量”和“对象化”强加给美,而所谓的劳动创造了美,根本就是断章取义.马克思没有美学方面的专著,甚至没有对美的基本观点(他只认为美离不开人类).所谓的马克思对美的重要论述的出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讲‘劳动异化’中共两次提到了美,分别是“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和“……也能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通观全文,那两句话所强调的是劳动和意识,与美的联系仅仅是出现了那两个字,说劳动创造了美是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的,也与马克思严谨的治学作风背道而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问题,也并不是非要从马克思的原著中找一点关于美的论述为自己的论点“镀金”,那种做法简直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即使如此,让我们看看那种断章取义,糊乱联系的漏洞吧.
  美确实离不开人类,这倒不是因为人类劳动创造了美,而是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那复杂的意识--美的意识.劳动当然能创造人类认为是美的东西,但人类创造的东西可不一定美;人类同样可以感受到不是自己创造的美,如日月山川的雄伟壮丽,这种美与人类的劳动根本拉扯不上关系.也有观点认为未经人们直接改造的自然美,虽没直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但由于它产生于人类实践根本改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所以它仍间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化.这种解释未免牵强.自然景观的存在是人类感觉到的美的物质载体,但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人们可能感到丑.同样,自然景观的存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大自然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只不过活动范围更广,影响力大一些而已,但人类始终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说它仍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化,就好比说大自然是为人类而存在一样荒唐.所以美的本质问题应与劳动彻底的决裂.
  美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法国启蒙运动创始人伏尔泰曾提出一些关于美的重要见解,他认为有两种美,一种是不稳定的,相对的.他说:“美往往是非常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在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另一种则是普遍的,不变的 .他说有些行为是全世界都觉得美.又如他认为审美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别其好坏的标准,又有特殊性,没有绝对的规格.在一般性的协调一致中,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每个国家造成了一种审美趣味.总而言之, “美既是永恒的,又是可变的;既是稳定的,又是流动的,两者是对立的统一.”美究竟是什么?该怎样来把它的特性和概念统一起来?
  我认为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这种文化共识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人对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对某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普遍看法;这种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等.伏尔泰所说的美其实就是美的文化共识的一些特性,由此,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美的一些特性.
  (一)区域性.或称民族性,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对美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他们形成的文化共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古希腊以身体的强悍、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协调为美;缅甸姑娘则以长颈,带铜圈为美,这二者在人体上的审美标准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
  (二)时代性. 美带有很深的时代痕迹,在这里不再作说明.
  (三)动态变化性.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它不是静止,而是富有朝气的动态变化.美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人类思想在不断演变,因此人类审美文化共识的标准也随之改变.美的动态变化性,充分展现了人在美的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也许一些思想前缘,有影响力的人的观点或者某些爱好、行为会影响一个世代的审美标准.所谓楚王好细腰,唐王喜丰腴,造成了全国民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和仿效成风.美的动态变化性还道出了人与动物在审美意识的根本区别.动物审美意识不仅少,缺乏交流,更谈不上美的文化共识,它只能局限在某些方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更可能是自发的,以生俱有,而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动物的美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感.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思想交流,对古代思想批判继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于是美的文化共识逐渐走向成熟,达成妥协、统一.与此同时,持不同美学观点的人也相互争论,相互指责,有影响力的不同思想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引导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各种流派在不断产生,复古,成长,消亡,所以才有美的动态变化性.由此还可以推论,美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美的文化共识只是不断变化,或者被继承,发扬光大;或者更新,被遗弃.
  (四)稳定性和普遍性 . 有些美是普遍的,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有些行为无论在哪里都会觉得是美 .具有普遍性的美,一般就具有稳定性,但美的稳定性是有条件限制的,美在缓慢的演变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形成的美的文化共识不可能一夜之间全改变.一些美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流行不长久;而有些美,却永远地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头脑中,无论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被认为是美.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认为女性丰腴的乳房很美,而且是女性曲线美最美的美.不仅曲线美,它也实用,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由乳汁哺育长大的.正是出于对伟大母亲的感激,所以才被认为是女性最伟大地美而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头脑中.试做这样一个假设 ,从古至今,人类女性的乳房根本就不存在,男女的胸脯都一样,育人的奶水也不是从乳房流出,要是哪一位女性与众不同的有一对高挺的丰乳,人们会怎样,会认为她是变异,丑八怪,人们决不会立即就以乳房为美.因为人们有对文化传统的依恋和定式思维的倾向,美的稳定性也就不难理解了.那美的普遍性又怎样解释呢?为什么一种高尚的行为在哪儿都被认为是美 ,为什么人类所赞同的美几乎都与真、善有某种联系呢?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必然.美是真的,美也是善的,这是由于人类所认为的美的文化共识是从人类自身角度去思考的.现实生活中,真、善、美都具有肯定的价值,有相似的品质,求真,向善,爱美是人们的共同趋向.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对绝大多数人有益,有用,应该弘扬,被认为是美;而假的,恶的,丑的对大多数人有害,应该斥责.大家把美想到一块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其他.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但需要说明的一点,美不具有客观性.有许多人,甚至包括那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都在美的主观论与客观论之间徘徊.休谟在承认了美的主观性之后,又补充说:“同时必须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这是由于丢不掉美的客观论的缘故.美的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按美的规律存在.当具体到美的客观规律是什么之时,答案就不统一了:是典型,是比例适宜,是蛇形线等等,美的规律即使满足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或全部都还是不能囊括美的丰富表现形式,原因只有一个,即美的客观规律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美的客观规律,就是美的文化共识,是人们的主观看法.我们承认,自然界的生物(特别是动物)的存在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动物体结构对称,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和谐,曲线,完整等等,但这并不是存在美的客观规律的验证,而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试想有三片或五片翅膀的蝴蝶,身体庞大而腿如细竹的大象,三脚的野兔…… 这样的动物能经得住生存的竞争并传种接代吗?这绝不可能.生物形态结构的存在及其生活习性是经过大自然严格筛选的,是生物生存的普遍法则.如果偏离了这个法则,则将被淹没在历史的痕迹之中.人类同样适用于这个法则:在古代,当石器被制造出来以后,人们会发现对称、平衡的石器更省力,更好用;当弓箭被发明以后,人们会发现对称的弓更省力,更准确,光滑、平衡的箭飞的更远,杀伤力更强…… 在摸索中前进,在试误中寻找最优;实用则喜欢,有用则受重视.人类逐渐地站在这个自然法则的立场上,受它影响,按照它去生存,去追求,去创造,去完善——这影响了人类在美的认识上所站的立场.有了对比例、协调、匀称事物的耳濡目染,还有对这类事物的成功经验认识,智慧的人类更可能把这些事物的形状抽象,作为成功亲切的模板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可以说,试误法是“形式美”这个观念在人脑中产生的根源.所以美没有客观性,它只是人类主观的看法.而客观美论把人阻止在美的大门之外,想用美的客观规律来统一美,这是走进了美学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