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有木有2011年的马克思复习材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5/25 13:47:34
有木有2011年的马克思复习材料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如何?简要谈谈大学生在学习中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简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试举例说明这一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5.(1)陆游为什么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它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什么原理?(2)现代影视剧从纸上挖题材,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当前应如何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指导影视剧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如何自觉地运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学原理?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双刃作用”的认识?
  7.什么是价值规律,你是如何看待价值规律的现实作用?
  8.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9.材料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的合理性及局限性?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分析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在一切工作应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1)以上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①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材料1中古人的话是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者,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民众的意愿,失掉民众的支持,政权就会衰败.材料1中的说法肯定了民众的作用,这是合理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是就君民关系,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并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来讲民众的作用,是十分狭隘的.
  (3)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的,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对于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全面践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实践,就要根据人的特点改进工作方法.
  1、运用科学的方法.
  变命令为引导.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的行政命令和强制办法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如果仍沿用老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容易引发逆反心理,甚至激化矛盾.要更多地用教育的办法去化解纠纷,用引导的方法去疏通矛盾,用典型启发的办法去指导群众正确对待利益冲突,用法律的办法去规范我们解决问题的程序,从而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变管理为服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要求政府也必须相应地由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弱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积极主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便民、利民的服务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的信任与理解,努力做到在服务中为民分忧,在服务中为民解难.
  变被动为主动.要倾注更多精力,想更多办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变被动的应付为主动研究和解决.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日”和“结对交友谈心”活动,主动地深入基层、进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把握群众思想动态,从而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变“堵”为“疏”.对群众的来信来访,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处办.群众工作局从理顺情绪、沟通思想入手,掌握过硬的群众工作本领.民政、人劳、科技、司法等职能部门,派出专门人员到群众工作一线现场办公,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归口办理.把各级群众工作部门建成与群众交流思想的平台,群众向政府反映意见的绿色通道.
  变个别部门为主为各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工作涉及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各领域,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各级各部门都把群众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练就群众工作的本领.
  2、良好的平台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实践,就要构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的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局,构建群众工作平台,整合资源,强化责任,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拉近干部和群众的距离.
  3、健全的网络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践,就要组建群众工作网络,建立联系群众的桥梁.
  4、完善的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践,就要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工作渠道.一是民意沟通机制.二是民主管理机制.三是高效服务机制.四是社会保障机制.五是排查调处机制.六是评议奖惩机制.
  10.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相关知识论述我们应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增长过快、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与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它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作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马克思在《一八八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恩格斯也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爱因斯坦曾对科学技术是否造福人类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的分析值得深思.
  目前,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重要目标;各有关行业都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各有关学科正在努力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指导.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大战略’”:“从政治、法律和道德上看,要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生态系统的爱护纳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中,把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与‘人’一样公正、公平对待的‘主体’,同自然平等相处,崇尚简朴的生活和有节制的物质消费,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环境资源法是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保障,应该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资源法学工作者应该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伟大时代和实践对环境资源法提出的要求.
  中国将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2003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发展.
  11.用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谈一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是现代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切,科学使人明白过去做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也可能造福于人类,所以还要有人文思想,而人文思想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两者比翼齐飞.科学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在人类精神世界当中,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这样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使人类得到更好的发展.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有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1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1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说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许多学者赞同如下的描述公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现在,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关心自然和爱护自然,学会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的作用,成为第一生产力.(3)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4. 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天才头脑的创造,而是思想理论传统在各具体历史时代的改造.哲学理论又有其特殊性.任何哲学都与一定的阶级力量相联系;与经验知识相联系.
  19世纪40年代,加之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亟需寻找自己的理论武器.而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也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这两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历史进步提供了客观证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这就决定了它不承认有任何“最终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
  (2)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要概括和总结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得出新观点,提出新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既坚持又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起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才能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