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地理 > 作业

复习材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地理作业 时间:2024/05/06 00:23:53
我想要一份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变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和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的 复习提纲 希望详细一些 谢谢
解题思路: 一份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变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和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的 复习提纲
解题过程:
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合 理容量 [目标定位]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2.理解经济、自然、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能运用其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理解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一、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①_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②________、大批移民为主。主要从欧洲迁移到③______、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2)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④________国家流向⑤________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人口大量流向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区。 3.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⑥__________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a.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向:由东部向⑦______________、东北地区。 b.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⑧__________政策的影响,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⑨__________向东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⑩__________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⑪__________________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⑫________________因素。 三、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实质:环境能⑬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重要衡量指标:⑭__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 (1)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⑮________________消费水平等。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a.悲观派的观点: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⑯________________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b.乐观派的观点: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 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⑰__________循环。 c.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地环境人口容量在⑱________亿左右。 四、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⑲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思考】 1.如何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迁移对环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北京学生李明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其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李明爷爷的迁移属于________(多选)。 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李明爸爸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类似于李明爸爸的迁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明叔叔的迁移属于________(多选)。 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 (4)类似于李明叔叔的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若分析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需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宗教、社会变革、__________________等。但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这需要针对材料中的信息,对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从中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即决定性因素。 探究点二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读表探究下列问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格推算,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气候区是哪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因素: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____相关。 (2)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与环境人口容量也呈____相关。 (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与环境人口容量呈____相关。 一、选择题 (2011·四川文综)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春节后外出的农民工中,有21.2%调整了目的地,其中因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而返乡的农民工中,更有28%调整了外出目的地。进入2010年,这种调整仍在继续。准备外出的务工人员中,打算去中西部的占29%,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工调整外出打工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中西部经济发达 B.东部农民工多,就业困难 C.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完成,不再需要廉价劳动力 D.近年来产业转移,促进了中西部经济发展 4.面对此现象,东部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加快产业升级 D.调整产业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5~6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 5.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约15~16亿 B.15.1或16.6亿 C.约8~9亿 D.约14~15亿 6.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下面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 7.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化的差异造成的 B.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 C.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D.城乡差别大造成的 8.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 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9~10题。 9.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10.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在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 “闯关东”路线示意图 (1)明清时期山东人“闯关东”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量关外的农民来关东开荒种地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有关问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是东亚和东南亚;第 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1)图中已呈现的人类大陆的名称:A ____________,B ________,图中未呈现的人类大陆的名称是________。 (2)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①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 ②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 ③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因而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④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因而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3)分析影响C人类大陆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 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 【答题技巧】 计算型选择题涉及的计算类别繁多,原理多样,时间计算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前面已详细表述,其他计算原理表解如下: 计算类别 相关地理原理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三者之间的换算) 距离计算 经纬网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1°经线长约为111 km,1°纬线长约为111·cosφkm(其中φ为纬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Δ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气温计算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0.6℃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数÷总面积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居住地 ②集团性 ③美洲 ④发展中 ⑤发达 ⑥自然灾害 ⑦西部 ⑧改革开放 ⑨中、西部 ⑩自然环境 ⑪经济 ⑫决定性 ⑬持续供养 ⑭人口数量 ⑮生活和文化 ⑯超过 ⑰良性 ⑱100 ⑲最适宜 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问题思考 1.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 限度。 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2.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出地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迁入地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3.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人类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其实质是一种或几种资源衡量的环境人口容量。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ABD (2)经济因素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ACD (4)一些高素质人才为追求发达国家优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走出国门,移民到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受到影响。 反思归纳 经济 政治 个人动机和需求 探究点二 (1)自然因素(或气候因素)。 (2)热带雨林气候区。 反思归纳 (1)正 (2)正 (3)负 课后练习区 1.A 2.D 3.D 4.A 5.C 6.D 7.C 8.C 9.C 10.D  11.(1)山东人多地少,自然灾害多。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超过东北地区。 (2)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生、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 (3)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 12.(1)欧洲 南亚 北美东部 (2)①③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气温适宜,雨热同期(或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灌 溉便利,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 服务功能  [目标定位] 1.了解城市的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应用实例,能够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一、城市形态 1.影响因素:①______、河流、交通线等因素。 2.类型 (1)②______:如成都、合肥、华盛顿等;(2)③________:如重庆等;(3)④________:如洛阳、西宁、宜昌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⑤_____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⑥______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空间上的⑦________。 (2)特点:无明确的⑧________,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类型 a.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⑨____________(比重)。 分化:⑩________住宅区与⑪________住宅区。 b.商业区:位置:市中心、⑫__________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形状:点状、条状;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 c.工业区:工业活动的特点:⑬________程度高、协作性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⑭________模式。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 a.表现: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⑮________的高低。 b.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⑯______________和⑰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c.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⑱________不同: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3)⑲________高低。 (4)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5)历史原因。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城市等级 规模 提供服务级别 提供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高 大 ⑳____ 多 ____ 低 小 ____ 少 ____ 2.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 (1)不同等级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__________的。 【问题思考】 1.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存在?这种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为什么没有高层建筑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北京和香港是相同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9月4日,《福布斯》评出的世界十大“未来世界之都”出炉,北京、上海入选,选择北京、上海的理由是:北京:2008年主办北京奥运,是中国文化和政治心脏地带,著名历史名胜包括天安门广场、紫禁城等,同时拥有众多国际知名的前卫建筑。《福布斯》特别提及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称它是中国版的麻省理工学院。 上海:25年前走在上海外滩,车辆稀疏,现代化大厦尚未筑起。今天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人口逾2 000万,不仅有世界最大货运港,还是全球第4高的城市,拥有21幢21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上海正筹备兴建580米的大楼,势将成为中国内地最高建筑物和新地标。 材料二 我国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某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1)北京天安门位于市中心,从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分析如此布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上海与一般中小城市相比,特有的功能区是什么?请写出其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图中住宅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还缺少一种功能区,请写出其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地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__________用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________用地。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________用地。 探究点二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两城镇等级较高的是__________,提供服务较多的是__________,可见城市与其提供的职能种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平镇百货店里有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高级商品销售,而刘家庄没有,请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 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____________的。 在此体系中,高等级城市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六个低等级城市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依次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各级之间构成了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一、选择题 (2011·重庆文综)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2.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 A.商业及公共服务区、住宅区、工业区 B.住宅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 C.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 4.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 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  ) ①东南风 ②东北风 ③南风 ④西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自来水厂 (2)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造纸厂 (3)如果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② (4)如果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④ A.(1)(2) B.(1)(4) C.(2)(3) D.(2)(4) (2010·上海地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回答7~8题。 7.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巴西利亚有多个钢铁工业区 ②纽约金融区规模大 ③三亚旅游风景区占地比重大  ④上海有众多商业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线的终点。其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  ) 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 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 C.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D.沿海岸线绵延分布 (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10.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二、综合题 11.下图为“某近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团之间安排有农田和绿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划在B组团安排物流中心(图中⊗处),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E两个组团均为新区,若在其中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园区,请任选一个区域对比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厂2和3(图例水2、水3处)、污水处理厂2(图例污2处)均为新规划项目,其中哪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济南都市圈和山东半岛都市圈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9年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在济南举行,以此为契机,山东加快了济南都市圈的建设。该都市圈中心体系结构为“双核、多心,网状支撑”。其中,“双核”即两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分别为济南和淄博(一个为主核、一个为次核);“多心”即多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泰安、莱芜、聊城、德州、滨州5个城市的中心城区。根据规划,未来15年内,济南都市圈将以济南、淄博为“双核”,打造十大产业链,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1)试分析济南与滨州两城市服务种类数量、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所以应尽快将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发展成像济南一样的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济南都市圈外,山东还正在大力发展“山东半岛都市圈”,“山东半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应是哪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地形 ②团块式 ③组团式 ④条带式 ⑤工业 ⑥住宅 ⑦集聚 ⑧界线 ⑨40%~60% ⑩中高级 ⑪低级 ⑫交通干线 ⑬专业化 ⑭多核心 ⑮租金 ⑯交通便捷程度 ⑰距离市中心远近 ⑱收入 ⑲知名度 ⑳高 大 低 小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层层嵌套 问题思考 1.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2.因为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地区古建筑的风格,与保留历史遗迹这一原则不符。另外,北京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证政治心脏的安全,也不宜建高层建筑物。 3.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2)中心商务区。空间分布特点:多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主要职能:是城市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展销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等。 (3)较为合理。大部分住宅区位于市区的东西两侧,处在与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垂直方向上(避开了两类季风的下风向)。亦可答:有不合理之处。部分住宅区处在西北季风的下风向。 (4)绿化区。地理意义: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减弱噪声;防灾减灾;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 反思归纳 商业 住宅 工业 探究点二 (1)乐平镇 乐平镇 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 (2)两者相比,乐平镇的城市等级较高,拥有较大的服务范围,彩电、冰箱、热水器、空调等高级商品价格高,人们不经常添置,需要的消费人口较多,服务范围大。 反思归纳 层层嵌套 相互嵌套 课后练习区 1.D 2.C 3.A 4.B 5.D 6.B 7.B 8.C 9.C 10.B 11.(1)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 (2)邻近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便利);分布在郊区,有宽阔的空间可利用。 (3)C区:有利——交通便利;处当地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污染少。不利——相对E区空间较小。 E区:有利——空间相对C区较大,处远郊,环境污染少。不利——交通(干道少)不够便利。 (4)水厂3不合理。其上游有工业区分布,会造成水源污染。污水处理厂2不合理。其分 布在流经工业区的河流的上游,污水收集量小。 12.(1)济南的服务种类数量多于滨州,服务级别高于滨州,滨州的服务范围包含在济南的服务范围内。 (2)不合理。每一个城市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使城市的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规模达不到其所要求,反而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3)青岛。 城市化 [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①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 3.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带来③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⑤________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⑥____,发展较慢。 (2)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⑦________________现象。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⑧__________,出现⑨__________现象。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⑩__________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⑪____________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⑫__________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⑬__________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⑭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⑮__________、水污染、⑯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问题思考】 1.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城市化及其进程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1978~2006年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读图甲、乙,分析1978~200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西部经济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城市化进程特点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______、发展____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________国家和地区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________,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________过剩、交通拥挤、__________、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__________,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__________ 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______ 国家和地区 探究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近几年,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乡镇的平均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集聚,原来222个省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材料二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如右图所示)。“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城市化程度在48%,超过全国38%的平均水平。但苏南、苏北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 (1)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区划调整目的是加大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村镇的迁移与合并,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村镇分布现状、经济条件和群众的意愿等,本着               的原则。 (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______分布的。 (3)制约“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城市建设中合理安排工业用地 从工业区与城市的位置考虑:①通常把一些对城市有一定污染、占地多、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布局在__________;②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可安排一些污染小、用地少或运输量小、无污染的工业。 从工业区与河流、风向的位置关系考虑:①严重污染大气的工业一般布局在主导风向的__________、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②严重污染水体的工业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完成1~2题。 1.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 A.城市化进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 读“世界城市人口随时间变化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 A.在A阶段时,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大 B.在B阶段时,城市出现劳动力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 C.在C阶段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密集于市中心 D.在C阶段时,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A.国家政策 B.社会经济 C.地理位置 D.地域文化 (2011·浙江文综)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5~6题。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5.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6.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8.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据此回答9~10题。 9.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 (  ) A.城市的人口数量 B.城市的数量 C.城市的用地规模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10.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 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 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D.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二、综合题 11.读“某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Ⅰ,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读图Ⅲ,在铁矿产地与煤田地区之间开挖了人工运河,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Ⅱ阶段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地区为发达国家的某区域,第Ⅲ阶段可能出现怎样的人口流动现象,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该地区在第Ⅲ阶段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 (3)今后,该城镇发展可能沿________(AB、AC、AD)方向最快。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城市范围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③聚落形态 ④价值观念 ⑤“S”形 ⑥低 ⑦郊区城市化 ⑧停滞 ⑨逆城市化 ⑩后期成熟 ⑪中期加速 ⑫生物多样性 ⑬土地质量 ⑭热岛 ⑮大气污染 ⑯固体废弃物 问题思考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使得环境恶化,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健全和交通的完善,在有些地区,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向农村迁移。 2.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 3.(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反思归纳 较低 较慢 聚集 劳动力 住房紧张 郊区城市化 发展中 比较高 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 探究点二 (1)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2)交通干线 (3)交通运输条件 (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反思归纳 城市边缘 下风向 远离水源地 课后练习区 1.A 2.B 3.D 4.B 5.C 6.D 7.A 8.D 9.D 10.D  11.(1)位于河流汇合处 随着铁矿与煤田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铁矿石与煤炭运输量增大,为降低运输成本开挖了人工运河。 (2)由乡村到城市 出现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增多。 (3)耕地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答出三点即可) 12.(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农业的区位选择 [目标定位] 1.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掌握中国、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3.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绝对区位)。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②__________(相对区位)。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主要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③______、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④________、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文化、⑤______等。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⑥__________。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⑦________和一定的⑧________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⑨________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⑪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差别: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以及自然条件、⑫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5.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 (2)区位因素:地势⑬____________、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暖、⑭__________、机械化程度高。 (3)生产模式:“土—草—畜—市场”。 (4)措施:天然草场改良为⑮____________;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 【问题思考】 1.想一想: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1)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2)吐鲁番盆地生长长绒棉和葡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一议:我国某山区某年柑橘普遍大丰收,而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橘熟无人摘,甚至出现橘树被毁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农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阅读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山东省寿光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这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下水源丰富,土质肥沃,蔬菜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寿光市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青羊铁路纵贯南北,羊口港可直达日本、韩国、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寿光市率先解决了用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全国越冬菜生产技术革命。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寿光市引种了美国微型黄瓜、荷兰甘蓝、日本大叶菠菜和以色列西葫芦等新品种。近年来,寿光市投巨资筹建寿光蔬菜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网络系统,使其由全国性的蔬菜集散地向国际性蔬菜产地市场迈进。 (1)试分析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使寿光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南岛与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______和____________因素。自然因素:如______、地形、______、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________、交通、政策、________、劳动力等。 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________的因素,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__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________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______________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________,因此______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______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________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地__________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探究点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甲国每年出口鲜切花价值超过30亿美元,被誉为世界著名的“鲜花王国”、“郁金香王国”。读图,完成问题。 (1)试评价甲国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相对于乙国等花卉出口国,甲国发展花卉产业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花卉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花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1.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 2.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__________、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__________的结果。 一、选择题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  )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该村最可能位于 (  )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回答3~5题。 3.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4.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5.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海南省,则阶段Ⅱ运量最大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6~7题。 6.图中P处农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交通便利 ④地下水丰富 ⑤市场广阔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7.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则P处发展番茄种植与华北地区农业区相比其优势条件是 (  )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市场 下图中的甲、乙、丙三地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8~9题。 8.甲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 A.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B.有灌溉水源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光照弱但日照时间长 9.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制约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条件是 (  ) A.灌溉水源不足 B.地形起伏大 C.气温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严重 10.(2010·江苏地理)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二、综合题 11.(2010·大纲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就需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必须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加强“北粮南运”,协调新疆棉花外运,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 材料二 北京大白菜的丰收给菜农带来的是烦恼。由于2008年白菜销售行情较好,2009年的白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北京周边地区种植面积也比2008年增加了15%到17%,使得大白菜上市量大、质量好,但价格却降到了几年来的最低点。 (1)“北粮”主要生产基地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发展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稳定“北粮”主要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的因素是(  ) A.国家政策的扶持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C.粮食产量的增加 D.耕地面积的扩大 (3)“北粮”主要生产基地耕地面积扩大可能会带来哪些生态问题?其解决措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年间北京大白菜种植规模和市场销售价格的变化,体现了何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市的蔬菜供应工作,可以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地理位置 ②相互联系 ③水源 ④市场 ⑤科技 ⑥合理利用 ⑦地域 ⑧历史 ⑨自然 ⑩农业生产地区 ⑪因地制宜 ⑫社会经济条件 ⑬平坦开阔 ⑭地广人稀 ⑮半人工草场 问题思考 1.(1)热量。(2)水源。 2.市场需求决定农产品的销量和橘农积极性。 3.不是。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快。 4.不是。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很小,因而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不能算作混合农业,属于谷物家畜农业。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①自然因素:地处黄河三角洲,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②社会经济因素:水陆交通便利;国内、国际市场广阔;当地政府政策扶持;种植蔬菜历史悠久,解决了冬暖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难题,蔬菜种植水平高;引进国外优良品种。 (2)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3)海南岛纬度低,光热充足,一年四季连续生产;降水丰富。 反思归纳 1.自然 社会经济 气候 水源 市场 科技 最重要 地形 地形 限制性 水源 水源 主导 水源 2.发展变化 探究点二 (1)有利条件:甲国地处西欧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鲜嫩的郁金香等花卉的生长。不利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春季节热量供应不足。 (2)接近欧、美发达地区,品质优良的花卉国际市场需求量大;规模经营;建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玻璃温室,保证了冬春季热量供应;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生产区与销售区联成一体。 (3)热量丰富,光照充足。 (4)技术含量高,花卉质量较优。 反思归纳 1.农业生产地区 2.经营方式 3.农业土地 课后练习区 1.A 2.B 3.C 4.C 5.D 6.A 7.B 8.B 9.C 10.A  11.(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12.(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2)A (3)问题: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肥力下降,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黑土培肥等。 (4)市场需求。 (5)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从区外调入蔬菜等。(言之有理即可) 农业的区位选择 [目标定位] 1.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掌握中国、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3.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绝对区位)。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②__________(相对区位)。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主要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③______、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④________、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文化、⑤______等。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⑥__________。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⑦________和一定的⑧________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⑨________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⑪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差别: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以及自然条件、⑫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5.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 (2)区位因素:地势⑬____________、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暖、⑭__________、机械化程度高。 (3)生产模式:“土—草—畜—市场”。 (4)措施:天然草场改良为⑮____________;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 【问题思考】 1.想一想: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1)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2)吐鲁番盆地生长长绒棉和葡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一议:我国某山区某年柑橘普遍大丰收,而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橘熟无人摘,甚至出现橘树被毁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农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阅读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山东省寿光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这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下水源丰富,土质肥沃,蔬菜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寿光市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青羊铁路纵贯南北,羊口港可直达日本、韩国、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寿光市率先解决了用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全国越冬菜生产技术革命。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寿光市引种了美国微型黄瓜、荷兰甘蓝、日本大叶菠菜和以色列西葫芦等新品种。近年来,寿光市投巨资筹建寿光蔬菜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网络系统,使其由全国性的蔬菜集散地向国际性蔬菜产地市场迈进。 (1)试分析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使寿光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南岛与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______和____________因素。自然因素:如______、地形、______、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________、交通、政策、________、劳动力等。 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________的因素,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__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________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______________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________,因此______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______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________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地__________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探究点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甲国每年出口鲜切花价值超过30亿美元,被誉为世界著名的“鲜花王国”、“郁金香王国”。读图,完成问题。 (1)试评价甲国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相对于乙国等花卉出口国,甲国发展花卉产业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花卉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花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1.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 2.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__________、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__________的结果。 一、选择题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  )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该村最可能位于 (  )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回答3~5题。 3.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4.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5.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海南省,则阶段Ⅱ运量最大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我国某地区简图”,回答6~7题。 6.图中P处农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交通便利 ④地下水丰富 ⑤市场广阔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7.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则P处发展番茄种植与华北地区农业区相比其优势条件是 (  )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市场 下图中的甲、乙、丙三地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8~9题。 8.甲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 A.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B.有灌溉水源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光照弱但日照时间长 9.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制约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条件是 (  ) A.灌溉水源不足 B.地形起伏大 C.气温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严重 10.(2010·江苏地理)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二、综合题 11.(2010·大纲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就需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必须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加强“北粮南运”,协调新疆棉花外运,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 材料二 北京大白菜的丰收给菜农带来的是烦恼。由于2008年白菜销售行情较好,2009年的白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北京周边地区种植面积也比2008年增加了15%到17%,使得大白菜上市量大、质量好,但价格却降到了几年来的最低点。 (1)“北粮”主要生产基地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发展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稳定“北粮”主要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的因素是(  ) A.国家政策的扶持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C.粮食产量的增加 D.耕地面积的扩大 (3)“北粮”主要生产基地耕地面积扩大可能会带来哪些生态问题?其解决措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年间北京大白菜种植规模和市场销售价格的变化,体现了何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市的蔬菜供应工作,可以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地理位置 ②相互联系 ③水源 ④市场 ⑤科技 ⑥合理利用 ⑦地域 ⑧历史 ⑨自然 ⑩农业生产地区 ⑪因地制宜 ⑫社会经济条件 ⑬平坦开阔 ⑭地广人稀 ⑮半人工草场 问题思考 1.(1)热量。(2)水源。 2.市场需求决定农产品的销量和橘农积极性。 3.不是。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快。 4.不是。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很小,因而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不能算作混合农业,属于谷物家畜农业。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①自然因素:地处黄河三角洲,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②社会经济因素:水陆交通便利;国内、国际市场广阔;当地政府政策扶持;种植蔬菜历史悠久,解决了冬暖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难题,蔬菜种植水平高;引进国外优良品种。 (2)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3)海南岛纬度低,光热充足,一年四季连续生产;降水丰富。 反思归纳 1.自然 社会经济 气候 水源 市场 科技 最重要 地形 地形 限制性 水源 水源 主导 水源 2.发展变化 探究点二 (1)有利条件:甲国地处西欧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鲜嫩的郁金香等花卉的生长。不利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春季节热量供应不足。 (2)接近欧、美发达地区,品质优良的花卉国际市场需求量大;规模经营;建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玻璃温室,保证了冬春季热量供应;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生产区与销售区联成一体。 (3)热量丰富,光照充足。 (4)技术含量高,花卉质量较优。 反思归纳 1.农业生产地区 2.经营方式 3.农业土地 课后练习区 1.A 2.B 3.C 4.C 5.D 6.A 7.B 8.B 9.C 10.A  11.(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12.(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2)A (3)问题: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肥力下降,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黑土培肥等。 (4)市场需求。 (5)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从区外调入蔬菜等。(言之有理即可)
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