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赤壁赋》的读后感有哪位仁兄帮帮在下,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4 19:49:26
求《赤壁赋》的读后感
有哪位仁兄帮帮在下,急用!
《前赤壁赋》作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编管期间.1079年,他因所作诗文语涉讪谤,被逮入狱,备经严勘,几经死地.次年被贬黄州,过着“半犯人”的管制生活,壬戌?1082 而作此赋.他在黄州所作的诗中曾经描写过此时的困苦心情:“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受这种政治斗争的严重打击和直接刺激,升起在苏轼心底的主体情绪,便是那忧患人生的浓浓苦闷.这在他同时期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过明显的袒露:大江东去的澎湃浪涛,冲刷走了千古风流人物的辉煌业绩;而现实环境中的我,更是“早生华发”和深慨于“人生如梦”了.
不过,《前赤壁赋》似乎并不如此低沉.文章一开始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当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然而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瞬时对人生的短暂和渺小,生命的无法捉摸和无法把握,陷入迷茫和惆怅当中.
但是最后,就眼前的景物,作者自己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出豁达情怀,流露出随缘而适,随遇而安的思想情绪.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作者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自己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