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物理 > 作业

有关物理的十条诗词,成语和谚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05/17 08:53:30
有关物理的十条诗词,成语和谚语
成语:刻舟求剑————参考系的选取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 海市蜃楼————光的全反射1.旭日东升参照物的选择.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地球作为参照物.2.斗转星移 机械运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4.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5.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宇航员在宇宙飞船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运动学
刻舟求剑:此成语也是寓言,大致内容不必再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从物理知识角度分析,那个楚国人的错误在于未注意到运动的分解中两个分运动具有同时性.剑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随船一起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加速运动.用不了多久,等船到达目的地,剑早已沉入河底.既然丧失了竖直分运动,那么水平运动就无从谈起.不过,若是河足够深或航程足够小,“刻舟求剑”也有一定道理.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感慨事物的永恒与伟大.事实上,太阳和月亮的移动速度非常慢,肉眼根本察觉不到,例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2.38×10rad/S.究其本源在于自转.此现象可用相对运动观点解释,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地围绕地轴旋转,以地球为参考系就会看到日月东升西落.这也就天文学界在较长一段时期为地心说所统治的原因.江河的运动也一样,看到江河的奔流是由于我们以大地为参考系.
力学
树大招风: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的袭击.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嫉恨.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大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独木难支:大家都非常清楚,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要解释其中的原因,还要从稳度的概念谈起.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不倒翁就是根据这偏颇原理制成的.而一根木头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常差了.
三足鼎立:实验证明,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的.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三根木头不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因此古人创造了“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相抗衡.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相持了很长时间吗?
动力学
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自然能成功.水滴能把石头滴穿,不仅在于水的坚持,更在于它的智慧.水在石头上溅开,接触时间极短.要使 水反方向弹开石头,就必须对水有作用力,由动量定理分析,这个力与作用时间和水滴与石头接触时的速度有关.若水滴从较高处落下,获得较大速度,则这个作用力就远大于水滴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水滴对石头的作用 力也远大于它的重力.比起其他方法来,滴水穿石可谓事半功倍.
劳而无功:花了力气却没有功效.这句成语居然和一种物理现象不谋而和,有力的作用,而没有力 方向上的位移,那么就不存在做的功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注意的是,物理中的“功”和生活中的“功”不同,前者是指力和物体在力方向的上位移的乘积;后者是指达到目的或某种效果.可见,物理概念和生活语言不能混为一谈.
平流缓进:为什么“平流”会造成“缓进”呢?“平流”就是指水流上下游的高度落差小.那么上游的水相对于下游的重力势能就少,根据能量守衡定律,转化为动能也就少,水流速度也就慢,于是就造成了“缓进”.
鞭长莫及:意思是虽然鞭子很长,但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后来就用它比喻力不能及.一般马鞭的使用,都是用鞭的尾部击打.当鞭子过长之后,挥舞马鞭时就起不到一次性击打的效果,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绳波.这样,绳波的振幅受到限制,要把鞭子打到马肚子上就产生了一些困难.另外,绳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能量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损失,这样鞭子击出的力量也小了很多.
光学
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再平常不过了.意思是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可看到影子,比喻见效很快.光和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告诉我们,影是光的孩子.障碍物阻挡了光的前进道路,而光又不会绕道而行,那么在物体背光面,阴影就应运而生.原来有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立竿见影”之说.同时,此成语还说明了光的高速度,“立竿”即可“见影”,殊不知在一秒钟之内,它可以绕地球赤道跑上七圈半.
海市蜃楼:含义是比喻虚幻的事物.从物理方面解释,它是大气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日光的照射或上下层气流的温度不同,造成了各层空气密度的较大差异,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物体的影像.这种景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或沙漠地带.
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观察到整个豹身呢?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告诉我们,竹管是直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只有这块斑纹反射的光的光路着竹管进入人眼,被人感知.原来有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说.如果这根竹管略为弯曲,那么这“一斑”也难得一见了.
镜花水月:中国古人并不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却能够用这样一句成语来比喻虚幻的事物,也确实显出他们的高明.铜镜和水面都可以算作平面镜,而平面镜是等大亚立的像,花和月的倒影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过它们的像却是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也就印正了前面所说的虚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句成语又与物理现像有着惊人的巧合,在现实生活中,绿色颜料也是由蓝色颜料配制而成.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还反射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绿光,同进吸收其他色光.这两种颜料混合在一起,就反射绿光,混合颜料就呈绿色了.
声学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顿挫”暂且不谈,我们来好好研究“抑扬”二字.科学家已经发现,声调的高和低取决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振动越快,声调就越高,反之越低.世间一切声音,风声、蝉鸣、箫声、各种噪声,以至于人的噪音,它们的高低起浮,全都离不开这个机理.
空谷传声:指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可立即听到回声.能够听到回声需要什么条件呢?人类对声音信号反应时间为0.1秒,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根据这些数据可得出声波至少传播34米,即人站在一堵墙的17米之外发声才能听到回声.另外,反射声波的物体还需满足不得将其吸收.
热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成语意义不言自明,其物理道理可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一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样就造成了分子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长久地放在一起,就会互相渗透,因而形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最不可思议的是,固体之间也有相互渗透.例如放煤的水泥日久变黑,煤中分子已牢牢扎根于水泥中,清扫、冲洗都 难以除去.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救一车着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水的比热虽然大,可小小的杯水质量微不足道,由吸热公式计算,吸收的热量终究是有限的,根本标何不了大火.就算自身湿度达到沸点100,可与一整车着火的柴相比,那点热量算得了什么呢?力量小就是无济于事嘛!
电学
电光石火:闪电和燧石的火光,比喻很快消失的事物.其中“电光”属于电学的范筹.闪电的出现,先得有积雨云的存在.这种云由于内部的强烈对流和云粒子的不断碰撞,往往带有很大电荷.当云体带上大量负电荷时,它就会使地面物体带上大量正的感应电荷,在云层和地面间就会形成电场.电场强度达到临界数值的时候,就会击穿空气开始放电,这时整个闪道上就会出现树枝状的耀眼闪光.此成语还说明了一点,电的传播速度很快,毕竟每秒38万公里的速度可不是开玩笑的!
中华语言的精深巧妙,中国古人的聪慧与创造性,在成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且不说这独特语言风格的建立,其中蕴含的众多现代物理知识,就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的确水平有限,不过从其中发掘的几例典型成语就足以说明一切,我们急切盼望着后继者踏在我们的肩上更上一层楼,以高尖端科技为武器,向世界展示中国成语的风采. 诗词 敦煌曲子词 《摊破浣溪沙》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裳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何有暗香来 《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力的作用效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杨,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秋歌》:“秒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力的合成.《风筝》:“只凭风力键,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表云有路通.” 谚语1、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
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