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鱼我所欲也》课文解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2 04:45:44
《鱼我所欲也》课文解析
我要翻译和课文分析
《鱼我所欲也》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一) 整体感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学法引导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生动透彻的修辞美
本文在论说道理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证明“义”重于“生”的论点,突出了主题.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⑤ 蹴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