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2 06:16:41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
  作品名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创作年代:唐代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李白
  目录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释义
  作品译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年代】盛唐   【作者】 李白   【体裁】 五言律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
  编辑本段释义
  【戴天山】 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 【不遇】 没有遇到 【吠】 狗叫   【带露浓】 挂满了露珠 【树深】 树丛深处 【霭】 云气   【倚】 靠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在林间常见到小鹿,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来到道院前可道士不在,只见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吾焦急地倚松两三松   [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像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