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地理 > 作业

需要一份星球出版社的地理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地理作业 时间:2024/05/06 08:40:58
需要一份星球出版社的地理复习提纲
备战中考的
解题思路: 星球出版社的地理复习提纲 星球出版社的地理复习提纲
解题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
(商务星球版)
第一单元 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证据有:海边观船、月食、不同的纬度看北极星高度不同、等高望远、微波传送等。
2.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一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7357千米,相差21千米,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经纬网知识
1.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赤道是0°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纬线都是圆圈,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以赤道为界,分为北纬(N)和南纬(S),越向上度数越大是北纬,越向下度数越大是南纬,纬度最大是90°。
2.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赤道垂直的半圆是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长度约为2万千米。0°经线是划分经度的界限,也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3.经度以0°经线为界,分为东经(E)和西经(W),越往右度数越大是东经,越往西度数越大是西经,经度最大是180°。
4.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5.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两个半球上。
6.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
说明:经度小于20°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的东经也在东半球;其余在西半球。(小小在东,大大在西)
7.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这点的地理坐标,可以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经纬网的用途主要有航空、航海、军事、旅游、救灾等。
8. 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24小时。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轨迹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2.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年,约365天。地球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自转产生是地理现象有:昼夜现象、时间的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温度带的划分、季风。
4.地球上的时间东边比西边早,东西方向上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5.经度每隔15°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以中时区为界,分为东时区和西时区。东12区和西12 区合并为一个时区。示意图如下:
说明:(1)东边时间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2)东经在东时区,西经在西时区;(3)北京时间就是东8区区时,纽约在西5区。
6.时间计算:
(1)已知某时区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 区时=已经时区区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西边用减号)
(2)已知某地经度,求它所在时区: 时区数=(度+7.5°)÷15(结果取整数)
7.二分二至日:(1)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短;在9月23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示意图:
①箭头的两层含义:"↑"表示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表示北半球此时白昼变长。
②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上半年:春分日后1天到秋分日前1天(3、22-9、22),昼>夜
下半年:秋分日后1天到次年春分日前1天(9、24-次年3、20),昼<夜
8.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个温度带: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月寒带的分界线。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9.夏至日光照图的判读:
① 先作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分地球为昼、夜半球。
② 阳光照射纬线的长短比例可以判断昼夜的长短关系。以此得到: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③ 光照图的化繁为简判读法:看北极地区(或北极点)出现极昼则为夏至、出现极夜则为冬至。
④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第二单元 地图
一.地图
1.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要素。
2.在地图上辨明方向有三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箭头所指的是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3.东西方用经度来判断: ①都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②都是西经,度数小的在东;③一个东经,一个西经比较,把度数相加,和大于180°,西经在东,和小于180°,东经在东。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
二.地形图
1.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A与B的相对高度等于A的海拔减去B的海拔(或者高减低)。
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5种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P24)
3.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从等高线上的数值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坡度的大小,等高线稀疏坡度小,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4.掌握山峰、陡崖、鞍部、山谷、山脊这5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示意图(P25)。
5.地图的应用:交通旅游图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地形图在军事指挥和工程建设中作用大,地形图在公路、铁路建设种帮助我们优化线路选择,修路要尽量避开陡崖。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一.海陆分布
1.地球上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占71%,简单的说,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北半球与南半球比较,北半球陆地集中;东半球和西半球比较,东半球陆地集中,但是地球不管怎么划分为两半,海洋面积都是大于陆地面积。
2.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大,岛屿数量最多,水温最高;北冰洋纬度最高,冰雪覆盖。
3.重要的州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②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⑤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4.要掌握的内容:
①七大洲的形状辨别;
②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乌拉尔河、青藏高原、落基山山脉、安第斯山脉、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刚果盆地等的位置;
③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④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5.陆地地形之最(P38)。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块,是丹麦的属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④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热非洲,最冷南极洲。
二.海陆面貌
1.各大洲地形特征:①亚洲:地形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②非洲:以高原为主,称为高原大陆;③欧洲:以平原为主;④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⑤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⑥南极洲:冰雪覆盖。
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高低起伏,由大陆坡、大陆架、海岭、海沟、洋盆组成。陆地最低点是死海,位于亚洲西部;海洋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西部。
3.东西半球图:
三.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力;外力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板块挤压或者张裂等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流水、风力、海浪、人类活动等是地球外力作用的表现。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这6大板块。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运动有两种,挤压和张裂。挤压的地方容易形成高山或者海沟;张裂的地方容易形成裂谷或者海洋。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红海不断扩张(原因: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表现为张裂,所以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地中海不断缩小、大西洋扩张等现象。
5.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有关,凡是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气候与生活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多变的;用阴晴、气温高低、风力大小、雾、霜冻等来描述。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气候用气温和降水情况来描述。
2.考点:能够区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句、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3.天气、气候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1)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气候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气候条件。
①南船北马、南水稻北小麦、南柑橘北苹果等例子的解释;
②灾害性的天气、气候异常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例: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冰雹、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并伴随偏北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2)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一方面人类可以改善局部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不当会导致气候恶化。 ☆重要内容:三大气候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增多; 森林破坏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后果: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处。
②臭氧层空洞←使用制冷设备向大气排放氟氯烃
③酸雨←燃烧煤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二.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气温的变化:
(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变化的大小用温差衡量,有日较差、年较差;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
(2)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热带、温带、寒带的判断方法:
①热带:终年炎热(各月气温>20℃),年较差小;②寒带:终年寒冷(大部分月气温<0℃),年较差大;③温带: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较差大。
2.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相同。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固定值。等温线闭合的地方会出现一个气温中心,中心气温低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3.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三个因素;其中纬度是最主要因素。
4.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纬度因素:纬度低,气温高(纬度低的地方获得太阳光热多)
(2)等温线在海陆交界处弯曲←海陆因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
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
②同温度地区,内陆比沿海温差大
③北半球,海洋、陆地出现最高温、最低温的时间不同。海:高-8、低-2;陆:高-7、低-1
(3)山区(青藏高原地高天寒),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100m/0.6℃)←地形因素(海拔)
5.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降水的差异表现为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不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同;一年内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降水量也不同。降水量不同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6.降水的形成:湿润空气受热上升,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凝结,形成降水。降水同空气的上升运动有关,空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的类型主要有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
7.降水的类型、代表性城市及其特点(p57、58)
8. 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1)赤道附近多雨,两级少雨←纬度因素
(2)中纬度地区(温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海陆因素(距离海洋近,容易受到海洋湿润空气影响)
(3)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雨(中国江南水乡),西岸少雨(阿拉伯半岛沙漠)←季风因素
(4)地形雨: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地形因素(高大山脉挡住了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
三.气候类型
1.热带主要有四种气候,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这四种气候的特征:共同点是全年高温;不同点是降水的差异很大,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多,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
2.热带四种气候的分布: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的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最广;②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两侧,非洲最广;③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撒哈拉地区最广;④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3.温带主要有六种气候。①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均匀;②罗马、雅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③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④莫斯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温差大。
4.温带气候的分布: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纬度在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西欧最广;②地中海气候除了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有分布,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③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北部;④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温带草原或者沙漠;⑤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长江中下游流域;⑥纬度较高的地区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①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②冰原气候分布在南北极地区,终年严寒,冰雪覆盖。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边缘地带,长冬无夏,生长着苔藓和地衣等。③在中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由于海拔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6.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常考。学会看图并描述气候特征:
7.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气候也就不同;
②海陆因素:沿海多雨,内陆少雨;因为水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③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另一方面,地形雨: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山脉的走向)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1.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不同时期增长速度不一样。19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19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2.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衡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受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人口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3.人口分布的疏密用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写法:xxx人/平方千米)。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亚洲东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早,人口稠密;极端干旱的沙漠、潮湿的热带雨林、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4.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是: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我国解决人口问题有一项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
5.根据人类的体质特征,将世界居民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三大人种。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洲。
6.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①基督教产生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②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教徒称为穆斯林;我国回族和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也称清真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③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在中国,蒙古族和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7.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乡村和城市聚落在形态上不同。地形、水源、交通等是影响聚落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第六单元 地区发展和国际合作
1.一个国家与邻国的分界线叫做国界。国界是国家之间经过谈判协商,人为划分的;国界划分的依据主要有山脉、河流、经纬线等。国界以内的领陆、内水、领水和领空称为领土。领土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不允许他国侵犯。国家不分大小和贫富,地位平等。
2.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简单的说,发达国家在"北方",发展中国家在"南方"。所以,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教育、交通等方面差异很大。原因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是别国的殖民地,资源遭受掠夺,导致产品结构单一,经济落后。发展中国家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4.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如中国的航天、印度的软件等。 【"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其中:中国-世界工厂;印度-世界办公室;巴西-世界原料产地;俄罗斯-世界加油站】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依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诸如:①人口与贫困; ②资源短缺; ③环境问题: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三废"污染等; ④世界贸易的不平等 ⑤局部冲突(巴以冲突、朝核问题)、恐怖主义、索马里海盗等
6.重要国际组织:①联合国(英文简称UN)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总部在美国纽约。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②还要掌握世界贸易组织(wto)、欧佩克(OPEC)、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等这些国际组织的英文简称、总部所在地、主要作用(宗旨、精神)。
七下地理复习资料
第六章亚洲
第1节 世界第一大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赤道自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穿过,北极圈线与北回归线分别穿过亚洲的北部和南部;
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西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2、面积: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面深入亚欧大陆的内部。南北所跨纬度各大洲之最。东西跨经度160多度,时差达11个小时。
3、分区与国家: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中国在东亚。本区的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日本为发达国家,老挝、阿富汗为最不发达国家。
4、地形特点:
1)一是地形类型复杂,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中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二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在中部,平原在大陆周边;三是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拥有许多地理之最: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
死海——世界最低的洼地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
乞拉朋齐——世界雨极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半岛
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的平原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
5、河流:
1)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北边的勒那河、叶尼塞河、鄂毕河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注入印度洋,湄公河流入太平洋。
2)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流经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
3)锡尔河、阿姆河是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6人口:
1)各大洲人口数量:亚洲(2010年人口数量约为4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2)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1个:中国(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墨西哥,6个在亚洲。
3)各大洲人口增长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4)亚洲有1000多个民族,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第2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气候的特征(亚洲地跨寒、温、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气候类型多样,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北冰洋沿岸地带是寒带气候,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银装素裹,冰封千里 ;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是热带雨林气候,长年皆夏,森林常绿;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沙漠广布;西部的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自然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亚洲广大的内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3、亚洲的季风气候: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但是季风气候区夏季风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的年份容易发生洪涝,夏季风弱的年份容易发生旱灾。
4、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1)跨纬度最广,跨寒、温、热三带;
2)东、北、南三面临海,中西居内陆;
3)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课:认识欧洲
1、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和温带;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和黑海,海岸线曲折,海湾深入内地,距海较近;在欧洲地图上没有北回归线,只有北极圈线。
2、欧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半岛和岛屿,半岛占27%。
3、地形:地势起伏小,平均海拔低;地形以平原为主,东部为平原,西部山地平原交错分布;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部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
4、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5、河流:流程较短,水量丰沛,水流平稳,河网稠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分别注入大西洋、北冰洋、地中海、黑海、里海。
第七章 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1节 东南亚
1、组成: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2、地理位置: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六甲海峡(中国和日本称之为海上生命线)扼印度洋太平洋之咽喉,是世界上重要的海上通道。
3、地形:中南半岛(陈毅: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越南、老挝、缅甸与中国接壤)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部山区地势高、水流急,水能丰沛,南部地势低,水流缓,分布着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是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马来群岛 (太平洋和印度洋间的2万个岛屿的总称)地形崎岖,平原较少,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间,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这里火山灰覆盖,土地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4、河流:位于西北部若开山脉的伊洛瓦底江和掸邦高原的萨尔温江流入印度洋,流经金边(柬埔寨)万象(老挝,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的湄公河流入太平洋,流经河内(越南)的红河流入太平洋,流经曼谷(泰国)的昭披耶河(湄南河)流入太平洋。
5、华人、华侨: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其祖籍多为广东省和福建省。
6、气候
1)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分旱季和雨季,11月-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四季皆夏。
2、农业:盛产稻米(泰国、越南);世界最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天然橡胶(泰国)、棕油(马来西亚)、椰子(印度尼西亚)、蕉麻(菲律宾)等热带作物。
3)旅游:原始丛林、海滨风光、宗教建筑、民俗风情使东南亚成为旅游目的地。越南下龙湾、柬埔寨吴哥窟、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缅甸仰光大金塔、泰国海湾、新加坡(花园城市)城市风光等。
第二节 中东:一湾(波斯湾)一运河(苏伊士运河)二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四峡(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五海
1、版图:西亚-阿富汗+土耳其(欧洲部分,首都:安卡拉)+埃及(非洲部分,首都:开罗)
2、“三洲五海之地”:中东地区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东北部,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地带,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被成为“三洲五海之地”。
3、世界“油库”:
1)是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产量最高、输出量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国家,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利雅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得黑兰)、伊拉克(巴格达)、科威特,所产石油大部分通过海运运往西欧、美国、东亚等地,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管道运输。
2)石油出口线路: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西欧、美国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中国、日本
4、宗教:中东大多属白种人,中东除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外,本区其他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这些国家统称“阿拉伯国家”。中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发祥地,耶路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首都)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地”。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其教徒成为穆斯林。
5、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也分布着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课:聚焦中东
1、世界的火药桶:冲突不断,战事频繁
2、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是学习地理的好帮手
3、冲突的原因:
1)战略要地 2)石油资源丰富 3)水资源匮乏,存在河流共用的情况 4)外部势力的干预 5)民族宗教复杂
第3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位置:
1)纬度位置: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从中部穿过 ,以热带气候为主,是热带大陆
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2、地势:以高原为主,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是高原大陆
3、“黑种人的故乡”:
1)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美洲和大洋洲的黑种人(商品贩卖)都是来自本区。本地区7亿多人口中90%为黑种人,故有“黑非洲”之称。语言为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等。
2)政治地图的变化:,二战前,本区只有三个国家是独立的(殖民者掠夺黄金、象牙);二战后,非洲各国脱离欧洲殖民统治,纷纷独立。
3、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分干季、湿季)为主,草原上的动物油定期迁徙的习性,;位于南半球草原的游牧民族(多多马)在干季要跨过赤道到北半球的草原(基塔莱)放牧。
4、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有世界原料仓库之称):黄金(南非)、金刚石(刚果)、铜(赞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铝土(几内亚)、铀、钴;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天然野生动物园之称):咖啡、椰枣、油棕、香蕉、猩猩、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
5、单一商品经济:本区许多国家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出口,而粮食、日用品、工业品依靠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低,目前这些国家正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和多样化的农业。
第4节 欧洲西部
1、位置: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南临地中海,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约占欧洲面积的一半。
2、国家:本区有30多个国家,最大是法国,最小梵蒂冈(世界最小)。本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有工业文明的摇篮之称,早期的工业中心靠近煤、铁产地,如: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伦敦、化工产品、岛屿国)、法国(巴黎、飞机)、德国(柏林、汽车)为世界工业大国;瑞士(伯尔尼、内陆国)钟表;意大利(罗马、半岛国)斗兽场、皮具;丹麦(哥本哈根)乳畜制品;芬兰(赫尔辛基)手机;挪威(奥斯陆)海洋渔业;荷兰( )“郁金香王国”。
3、气候:欧洲西部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寒带气候,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非常典型。
4、农业:欧洲西部沿海地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适合牧草生长,畜牧业十分发达。荷兰、丹麦是世界上著名乳畜生产大国。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但雨热不同期,有利于耐旱农作物生长,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和葡萄,园艺业发达。
5、旅游业: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伦敦塔桥,荷兰风车,挪威峡湾风光,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地中海海滨沙滩,西班牙斗牛,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凯旋门。
6、欧洲联盟:是欧洲西部国家联合形成的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简称欧盟,统一货币:欧元。欧盟加强了其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2013年共有28各成员国,总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第5节 极地地区
1、科学考察:2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科学考察站,1985年起,中国先后设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999年“雪龙号”首航北极,2004年中国建立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2、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它包括南极大陆及周边的海洋。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资源丰富:铁矿、煤炭、海洋生物、企鹅。
3、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降水比南极多。它以北冰洋为中心,周围被陆地与岛屿所环绕,其中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北冰洋大部分洋面常年冰冻,北冰洋北美洲沿岸生活着因纽特人,以捕鱼、狩猎为生。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铁、和有色金属,北极熊、海象、海豹、鲸。
4、保护极地环境:极地冰川消融,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大气和水体污染等,措施:《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第八章 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
第1节 日本
1、位置组成: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西邻日本海,东临太平洋,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琉球群岛等组成。
2、海岸线曲折多良港:著名海港:本州岛的神户、横滨。海岸线曲折多良港有利于进口原料,有利于出口产品,有利于海洋捕捞,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造船业的发展。
3、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国”。河流短小,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日本年捕鱼量居世界前列。
4、地形:日本是一个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最高峰富士山是著名活火山。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5、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海洋性明显,太平洋沿岸夏秋季多台风。
1、人口:人口1.27亿,地狭人稠,土地紧张,措施:填海造陆,向空中、地下发展。
2、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与贸易大国、工业强国。工业生产原料依赖进口,产品多销国外,以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日本把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外投资基地:美国、西欧、中国、东南亚等。
3、工业分布: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工业区。
4、首都:东京位于本州岛,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密集,世界特大城市。
5、东西兼容的文化:大和民族,通用日语。古代受东方中国文化的影响,近代受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是东西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日本的文字、传统建筑、宗教、服饰(和服)、饮食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3课 俄罗斯(一)
1、位置、面积:俄罗斯地跨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欧亚分界线在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邻波罗的海、黑海,北临北冰洋,东临白令海、太平洋。陆地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人口、语言:人口1.5亿,130多个民族,通用语言是俄语。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
3、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4、河湖:伏尔加河南流注入里海,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流注入北冰洋;贝加尔湖。
5、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极圈内属寒带气候,太平洋沿岸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
6、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种类、储量、产量居世界前列,80%在其亚洲部分。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田。
第4课 俄罗斯(二)
1、发达的重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地位重要。分布:主要分布在其欧洲部分,有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亚洲部分有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2、交通:交通部门齐全,以铁路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稠密、亚洲部分铁路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内河航运以伏尔加河为主。输油、输气管道运输发达。
3、城市: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首都,全国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重要海港,终年不冻。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重要海港,远东地区重要城市。
第5课 澳大利亚
1、古老的大陆: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陆地面积700多万,人口1900多万,地广人稀。澳大利亚大陆早在几千万年前与其他大陆分离,生物进化十分缓慢,保留有许多古老生物:鸭嘴兽、袋鼠等。
2、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3、“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上主要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出口农牧产品有羊毛、牛肉、小麦。农业分布:粗放牧羊带,粗放牧牛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4、“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矿产资源丰富:铁、镁、铝土、锰储量居世界前列。煤炭、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地位重要,被成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采矿业、冶金、机械制造业为支柱产业。澳大利亚煤炭和铁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方便出口。
5、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大部分为英国等欧洲移民后裔。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政治中心;悉尼,为最大城市、最大海港、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墨尔本为第二大城市,全国海陆空交通运输枢纽。
第6课 美国(一)
1、领土组成:陆地面积93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4位。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西邻太平洋、东临大西洋。美国由50个州组成,本土包括48个州和首都所在的特区,其他两州一个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一个位于太平洋中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
2、移民国家:印第安人是土著居民。欧洲移民后裔是主体,占总人口80%以上,此外还有非洲黑种人、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华人、华侨约150万—200万。
3、地形: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等高大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地。
4、气候:本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只有太平洋沿岸海岸山脉迎风坡多雨。
5、河湖:密西西比河为美国最长河流,世界第4长河。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北美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6、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铜、铁储量居世界前列,森林、耕地面积广大。
第7课 美国(二)
1、现代化的农业:专门化和现代化是美国农业生产特点。许多农业品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农业大国。
2、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同时也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是世界电子工业中心。
3、人口与城市:2.8亿,城市人口占四分之三以上。沿海平原和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西部高原、山区人口稀疏,城市较少。首都华盛顿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纽约市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最大的港口,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西部太平洋沿岸重要海港城市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是美国西部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华人集中的城市。
4、交通:美国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国家。
第8课 印度(一)
1、位置、范围:北回归线穿过,包括热带、亚热带,西邻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相邻。
2、地形:南部为德干高原,中部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3、多样的民族和宗教:多民族国家:印度斯坦族、泰米尔族、锡克族等众多民族。语言1000多种:印地语与英语为官方语言。宗教众多:印度教为第一大教,其他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
4、人口:10亿多,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给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第9课 印度(二)
1、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和雨季分明。对农业影响大,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水稻、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棉花、黄麻、茶叶是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
3、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机械、化学、棉麻纺织工业。工业分布:加尔各答: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钢铁工业和最大城市,附近有黄麻作物和铁、煤、锰矿分布;孟买: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海港,附近有棉花作物分布;新德里:首都,政治文化中心,棉纺织工业,附近有棉花作物分布;班加罗尔:信息产业中心、棉纺织工业,附近有棉花作物分布。
4、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班加罗尔、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城市,其中班加罗尔是印度信息产业中心。软件技术仅次于美国。另外核工业、航天工业也居世界先进水平。
第10课 巴西
1、面积、人口:面积850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均居拉丁美洲第一,世界第五。
2、自然环境:纬度位置:北部大部分在热带,南部小部分在南温带。地形:北部为亚马孙平原,南部为巴西高原。气候类型: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雨林的保护: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亚马孙平原上,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大部分位于巴西境内。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动植物的王国”和“地球之肺”,对全球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亚马孙热带雨林,亚马孙地区有关8国签订了《亚马孙合作条约》。
4、热带经济作物王国:咖啡、甘蔗、可可、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居世界前列。
5、民族工业的发展:殖民地时期,出口商品以农矿产品为主,为单一产品经济。目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制造地位重要。巴西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煤等,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巴拉圭边境,是目前世界上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巴西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因为东南部地区矿产、能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6、城市:首都: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最大港口、最大造船工业中心。圣保罗: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汽车工业中心。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 伟大的祖国(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二、 辽阔的疆域:
1、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三、 众多的邻国
1、陆界线: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 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1) 名称:P6的三字经
(2) 简称和行政中心:P8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一、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3、我国人口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二、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
三、 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农村、城镇人口他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63、8%,36、2%)
3、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56个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2%,少数民族占8%。
2、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
3、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大杂居、小聚居。(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台湾与福建为高山族,福建省有畲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 ——火把节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维吾尔族——手鼓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跳跳板
第一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 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阶梯名称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分界线
第一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二阶梯
1000—2000米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第三阶梯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 对气候:使暖湿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 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 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 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 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二、 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 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 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0——P21
(1) 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 昆仑山 秦岭
(2)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3) 西北—东南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4) 南北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
(5)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三、 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地形比例图)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大江大河发源地;
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黄土广布;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2)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
油气资源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4)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一、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 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成因:纬度位置
ƒ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0—31表格和图2、16。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ƒ我国的干湿地区:P33表格
2、季风气候显著
(1) 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冬季——偏北风
(2) 夏季风影响降水和时空分布
(3) 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36第二段
(4) 冬季风几乎不带来降水
(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为界线
(6) 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南部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大。(即海陆位置的影响)
3、大陆性特征强烈: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它地区相比,气温冬季明显偏低,夏季明显偏高。
二、 特殊天气
1、寒潮:概念、侵入路径和影响范围(青藏高原海南省、台湾、云贵高原等不易受影响)
危害:农作物受冻等。
2、梅雨与伏旱:6月中旬—7月中旬与7月中旬---8月中旬;江淮地区。
3、台风:夏秋季节
4、沙尘暴:在干燥的春季多发生。
三、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一、 外流区为主
1、流域与水系、外流河与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的概念。
2、内外流区的划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
3、外流区
(1) 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4、内流区
(1)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5、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夏季风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含沙量
水量大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无结冰期
辽河、海河、
黄河含沙量大
成因
降水量大
气温高
冬季风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小
水位下降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1月气温在0度以下
6、我国的主要湖泊
(1)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流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 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二、 滚滚长江
1、长江的源流概况
(1)发源地: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东海
(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民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
(1) 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 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 葛洲坝
3、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 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 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 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三、 滔滔黄河
1、黄河的源概况
(1)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渤海
(2) 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孟津(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3) 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2、黄河的水能开发
(1) 水能集中上、中游
(2) 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地上河”的成因与危害及治理
(1) 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地形支离破碎‚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冲刷作用大
ƒ中游地区植被差„下游地区是平原,水流平缓,泥沙沉积。
(2)危害:在于下游的决口改道。
(3)治理:根本在于加强上中游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打坝淤地;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上的巴喀拉山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长度
6300千米,我国第一长河
5500千米,第二长河
流域面积
180万平方千米
75万平方千米
上中下游的划分
源头——宜昌——湖口—入海口
上 中 下
源头——河口——旧孟津——入海口
上 中 下
支流与湖泊
北: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
南:乌江、湘江、赣江
汾河、渭河
流经省区
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水文特征
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 什么是自然资源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 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空气、风景
(2) 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 自然资源质量的差异
(4) 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 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3、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大,人均少
4、自然资源的分布:北方多煤、铁、石油,南方多有色金属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 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中情:不及世界的1/3。
二、 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广,居世界前列。
3、林地一比重小。
4、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2%的人口。(1.3亿公顷)
三、 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3、草地分布在内蒙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4、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青藏高原
5、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区域
地形
热量与降水
土地类型
东部季风区
北方
平原广,耕地多
热量较低,降水少
旱地为主
南方
丘陵山地耕地少
热量高,降水丰富
水田为主
西部内陆
荒漠为主耕地少
热量较为丰富,降水不足
草地和荒漠为主
青藏高原
光照充足,热量不足
高寒荒野
四、 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 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造林护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划区轮牧,防灾。
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
一、 地区分布悬殊——东多西少,南丰北缺,水土资源配合欠佳。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66;图3、17
二、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2、年际变化大。
3、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节约每一滴水
1、地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2、时间分布不均——兴修水库
3、污染和浪费——节约和防治
4、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5、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P69图3、19
四、 水能资源:P70图3、20中的主要水电站。
第四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 多样的生物资源
1、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
(1) 地跨多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 大陆架面积宽广。
(3) 海水温度适中。
2、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3、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二、巨量的化学资源
1、海盐生产及主要盐场:海盐总量世界第一,各省区都有盐场。85%的海盐在淮河以北的,长芦盐场最大
三、保护“蓝色国土”
1、海洋有丰富的能源;
2、海洋蕴藏着巨大可开发空间;
3、海洋污染及其它问题:石油污染最为严重。赤潮时有发生。
第二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
一、 秦岭与淮河
1、经过的省级行政区: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
2、走向与流向:东西向
3、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背P77表格内容和P78—79活动题
三、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位置
秦淮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范围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面积
占全国的20%。
占全国25%
人口
占全国的40%
占全国55%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特征
平原面积广阔: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平原 、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水网纵横,河湖众多,典型的水乡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
古都有西安、北京、洛阳、开封等。
云南的丽江、滇池、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
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 品
农业生产条件
以暖温带和中温带为主,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
长城以北:一年一熟;
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主要农产品
长城以北:春小麦、
长城以南:冬小麦、
水稻、油菜、、柑橘、茶叶、、甘蔗、水产、热带作物
水果
苹果
柑橘
地方特产
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
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区
热带作物基地
海南岛、台湾岛南部、雷州半岛、和云南西双版纳
矿产资源和工业生产
矿产资源
P55—56
煤:山西的大同
铁:,辽宁的鞍山,
石油:黑龙江大庆,山东胜利和中原
有色金属多占优势:
铜矿—云南东川、东西德兴
钨矿—江西大余
汞矿—贵州铜仁
锡矿—云南个旧
锑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
铅钭矿—湖南水口山
工业基地
东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
太原、西安、兰州等
上海、武汉、重庆等
传统交通爱好
马;赛马、滑冰
船;赛龙舟
主食
面食
大米
住房
注意防寒
通风散热
能源
以火电为主:煤、石油
以水电为主:水能资源丰富
第三节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基本概况
位置
横断山以西,喜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
范围
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的北部
面积
占全国的25%
占全国的30%
人口
占全国的1%
占全国的4%
民族
以藏族为主,青海省东北部汉族较多。
汉族为主,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自然环境特征和保护
自然环境特征
高寒,
干旱,
保护
三江自然保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
珍稀动物的保护:藏羚羊、雪豹、藏山羊
农业和牧业
农业生产条件
低温、太阳光照强
干旱,太阳辐射强
农作物
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长绒棉、优质瓜果、葡萄
农业分布
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绿洲农业: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
牧业基地和主要牲畜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三河牛、三河马、细毛羊
经济
交通
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铁路:青藏铁路(北段:西宁—格尔木,南段:格尔木—拉萨);航空:以拉萨为中心
矿产资源
稀土矿—白云鄂博;镍—金昌;
石油—克拉玛依
工业城市
西宁、格尔木、拉萨、林芝
包头、
西部大开发
P96主要内容
注意:完成P97的表格和P98的活动题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
3.3 中国的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实际变化大的特点。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很,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请见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星球版)
第五单元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名称
位置范围
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
季风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边界
西北地区
非季风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北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2)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夏季风的影响。
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的边缘,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该界线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项目
秦岭—淮河线以北(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线以南 (南方地区)
自然环境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C
高于0°C
年降水量
占全国的20 % 以下
占全国的80% 以下
面积与人口
占全国的面积 20% ;人口 40%
占全国的面积 25% ;人口 55%
气候
温带季风(夏高温多雨,冬寒冷干燥)
热带,亚热带季风(夏炎热,冬温暖)
地形
以平原、高原为主,代表地形: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黄土)、黄土高原。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代表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红壤。
河流流量
水量较小、汛期短、冬季有结冰现象
水量大、汛期长,冬季不会结冰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生产活动差异


耕作方式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 玉米
水稻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产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经济作物
棉花、谷子、大豆等
棉花、蚕丝(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橡胶(云南)
主要水果
苹果(产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梨
柑橘 香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东北地区)、两年三熟(华北地区)
一年二熟至三熟
能源,矿产
煤、石油
水能、有色金属、核能丰富
生活文化差异
住宅特点
土坯垒墙,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保暖防寒)
砖瓦竹木,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通风散热)
传统交通具
陆路运输为主(马)
水运为主(船)
生活主食
面食为主、小米(黄土高原)
米饭为主
运动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三、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
区域特征
干旱
高寒(由高生“寒”)
地形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以高原、山地为主(有“世界屋脊”之称)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河湖
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多季节性河道,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河湖众多,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中华水塔,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植被
温带草原,自东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降水量自西向东越来越少)
高寒草地
牧场特色
温带草原牧场(内蒙古)山地牧场(新疆)
高寒牧场(青海和西藏)
畜种特色
三河牛、三河马(内蒙古)细毛羊(新疆)滩羊(宁夏)
牦牛(青海和西藏)、藏绵羊
农业类型
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绿洲农业河谷农业(湟水谷地、藏南谷地)
主要农物
小麦、玉米、长绒棉、瓜果等
青稞、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资源
风能
太阳能、地热能、聚宝盆,察尔汗盐湖区
1、“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 (课本P13 图)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
(2)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区域特征是气候干旱。原因:由于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并有高大山脉阻隔,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早。本区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①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生成的戈壁、沙漠。②自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沙漠的变化。(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由东向西减少的缘故)③河流稀少,而且多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流湖,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④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呈带状或点状。
(4)西北地区的干旱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③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区
2、 “高寒”的青藏地区(世界的屋脊)
(1)地理位置: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啊尔金山以南
(2)气候:独特的高原和山地气候为主(冬寒夏凉、气温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
本区有两个显著的自然特征:“高”本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属于地势第一阶梯,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或者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在此(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此外雅鲁藏布江也发源与青藏高原。由高生“寒”,海拔高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3)能源和矿产资源:太阳能、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阳光穿射强、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热量多,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首府---拉萨被称为“日光城”。地热能,也是我国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羊八井是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地热能发电站。水能蕴藏丰富,但开发甚少。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设成我国最大的钾肥厂。最大的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湖)。
(4)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植被:高原高寒草地。
(5)青藏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的原因
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西藏首府拉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被称为“日光城”。 羊八井地热站
(6)水源:高山冰雪融水,特有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第六单元 首都——北京(认识省级区域)
1、区域全貌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40°N,116°E
海陆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东面面向渤海。
温度带
暖温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地区。
邻省
东南与天津相邻,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自然环境
地形
平原为主。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
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
主要城市职能
我国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历史古城
“五朝帝都”,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北京城址自辽代以来在空间上有两次大的变迁,都是与水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名胜古迹
故宫、长城、颐和园、周口店、天坛、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
一、地理位置: (课本P20范围)图华北平原西北端背靠群山(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二、自然理理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区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 ①地形:华北平原西北端背靠群山(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三、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枢纽、科研、教育、对外交往、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政治活动参政议政)、中南海(党中央和政府所在地),也是国际交流中心。
四、名胜古迹: 北京建城已有3000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的(蓟城)。先后有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在此建都,明清两代,北京的旧城格局基本形成。为此北京留下了群多的名胜古迹如长城、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五、北京在发展中的问题:人口猛增、水资源匮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沙尘天气加剧、环境污染和城市发展与古老建触之间的矛盾等。
六.政治、文化、交往中心
1、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
2、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3、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七、现代都市建设中,北京所做的工作。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3、北京是中国的心肝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因此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礼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的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4、月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第七单元 黄土高原(认识跨省区域)
一、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地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2)地貌景观(地形的分类):长期的流水冲刷和切割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塬、梁、峁是黄土高原地貌。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4)成因:风吹来的高原。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5)证据:
① “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② “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戈壁—沙漠—黄土)”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③ “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④ “有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自然与人文方面是过度性特征:地形:(平原向高原山地过度)气候:(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农业生产:(旱地农业区、农耕区向畜牧农业区、畜牧业区过度)。
2、严重的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或说: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
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 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2)影响
① 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 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并引发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种地质灾害旱涝灾害频繁。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冀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地,一般降水量越大;山区地表坡度较大,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3、脆弱的生态环境
(1)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2)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3)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
(1)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2)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3)生态建设度与量共行:黄土高原的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另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人地矛盾、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但是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注重生态、社会、经济效应的共嬴。
5、煤炭基地的建设
(1)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
(2)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重要的煤油生产基地有神府煤田,长庆油田等。
(3)资源开发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同步进行能。
6、名胜古迹与黄土风情:
信天游、兵马俑、皇帝陵、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等。
第八单元 珠江三角洲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道众多。
(3)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4)条件:
① 区位因素(地利)——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产品大量销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 人文因素(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又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
③ 政策因素(天时)—— 国家制定了特殊的经济政策。(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厦门深圳、珠海、汕头和海南设立经济特区。)
2、外向型的经济
(1)贸易(经济特点):产品通过港澳贸易管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2)经济模式: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 “前店”指港澳地区,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3)主要产业:纺织、服装、电子及通信、电子机械、器材、玩具制造业
3、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条件的差异:
珠江三角洲
辽中南地区
位置
濒临南海、靠近东南亚地区
濒临渤海、黄海
资源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造船
区内有丰富的煤、石油、铁等重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优势
利用靠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优越位置条件,吸引外资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就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发展起来的我国重工业基地。
4、城镇的发展
(1)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①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 ② 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3)土地的利用特色: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
二、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下游入海口的东、西两侧,其中位于东侧的是(香港),西侧的是(澳门)
1、区域全貌
香 港
澳 门
位置(中国大陆东南端)
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
位于珠江口西侧,毗邻广东省珠海市。
组成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面积和人口
666.5万人,1098km2
43.8万人,25.4km2
人口密度
地狭人稠。
解决办法:“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
历史回顾
英国侵占160多年
葡萄牙侵占400多年
回归时间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经济特征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博彩旅游业发达;旅游博彩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荣誉
东方之珠、购物者天堂
海上花园(代表建筑:大三巴牌坊)
2、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
(1)祖国内地:廉价劳动力、厂房、生产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费品。
(2)香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3)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原则: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3、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 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 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大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2)灵活的经济政策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续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3)祖国的大力支持
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第九单元 台湾省(祖国的神圣领土)
1、美丽富饶的宝岛
(1)位置:位于我国东南海域、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纬度较低。(或说:位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之间)。
(2)范围: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小岛组成。
(3)居民:2300万,汉族占97﹪,多是明清以来广东和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不是日本领土。台湾省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现在出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国家分裂法》来制止“台独”行为。
(4)台湾是祖国领土的证据:地缘、血缘、历史和文化渊源。
(5)自然环境:
① 地形:岛内中东部是山地,约占2/3,西部沿海及东南部狭窄的沿海地带是平原,约占1/3;四面临海。
② 气候: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
③ 资源:A、自然环境优越。这里农林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成为宝岛的原因);
B、矿产资源主要为煤、金、铜、石油、硫磺等
C、丰富的资源:森林(亚洲天然植物园)、矿产(东方盐仓)、水产资源(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D、丰富的物产:稻米(海上米仓)、甘蔗(东方甜岛)、热带、亚热带水果(水果之乡)
E、经济:农业分布在西部平原以水稻,小麦和甘蔗为主,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台湾美称
含 义
海上米仓
台湾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
东方甜岛
盛产甘蔗,制糖业发达。
水果之乡
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等。
森林之海
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樟脑王国
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东南盐库
西海岸沙滩广布,日照充足,雨日较少,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
美丽宝岛
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如玉山、日月潭等。
富饶宝岛
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④台湾之最:玉山是台湾最高的山,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泊。
2、出口导向型经济
(1)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
(2)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① 优越条件,海岛多港口。 ② 丰富廉价高素质劳动力。
③ 政策支持,吸引外资。
(3)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
原因:
① 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② 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③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④ 海运便利
(4)主要城市:台北是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台湾最大(第一大)的城市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和最大的工业中心。;台南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湾的“硅谷”。台南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
3、两岸交往
(1)1979年1月1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2)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实现“三通”。
(3)两岸实现海上直航后,最近的2条航线是:基隆—福州(265千米)、高雄—厦门(295千米)。
(4)现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国家分裂法》来制止“台独”行为
第十单元 走进西部
1、基本概括
(1)范围:西部指我国的西南、西北两大地区,包括新、青、藏、甘、宁、陕、渝、川、黔和滇,还包括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级单位(5 省5区2市 ),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70%;人口约3.58亿(29%)。(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自然环境:地形;多山地,高原和盆地(四高四盆)、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及高山高原等多种气候)。三类自然区:一高(高原区)一干(西北干旱区)一季(局部季风区)
(3)自然资源: ① 煤、石油、铁、稀土等矿产 ② 水能资源蕴藏量大
③ 太阳、水、风能等清洁、新能源 ④ 还有课本P67 活动图10.3
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4个地形区和4个商品粮基地)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特色农业:
① 四类牧区和畜种:畜牧农业: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西藏和青海的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宁夏滩羊
②灌溉绿洲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塞外江南(河套、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绿洲及主要农产品:稞、小麦、新疆长绒棉、吐鲁番的葡萄和哈密瓜。课本P72 图(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③ 绿洲农业河谷农业(湟水谷地、藏南谷地、天山南北、塔里木河两岸)
④ 立体农业(西南)
(3)农产品: ① 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和瓜果 ② 特点:产量丰富、质量优良
3、工业城市与交通:工业部门:飞机制造、航天、钢铁、石油、有色金属、化学、电力机械工业;工业城市:重庆、西安、兰州、成都等;主要铁路干线:成渝、宝成、成昆、贵昆、川黔、湘黔、黔贵、包兰、青藏铁路。
4、西部地区三大工程
(1) 青藏铁路: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北起西宁南至拉萨:
修建中的三大难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2)西气东输:四大跨世纪工程之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
西气东输是指塔里木盘地的天然气田轮南开始往长江三角洲上海输送天然气,沿途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九个省级单位。
①所经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穿越大河:黄河(郑州)、淮河(淮南)、长江(南京)。
③产生效益:
西部地区:
a、使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
b、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c、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地区:
a、缓解能源缺短问题 b、改善环境
(3)西电东送分:北通道(内蒙古、晋、陕的火电及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往华北的京津唐等地区)中通道(四川和金沙江的水电送往华中、华东、福建等地)南通道(云、黔、桂的水电送往广东)三道。
5、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1)生态保护脆弱的原因:经营管理粗放、不合理的苛殖、过度放牧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
(2)生态保护工程:
①“三北” (西北、东北、华北)防护林工程(防风固沙)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防沙治沙工程
④退耕还林(草)工程
⑤建立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3)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族风情、革命纪念地等 课本P89
6:西部地区工程
重点工程
输送资源源地
输送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上海
西电东送
南部大通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⑵ 目前国家的能源战略: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