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地理 > 作业

请老师讲讲怎样做地理探究题。这些题往往给出的都是不常见的地理要素,课本上都没学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地理作业 时间:2024/05/16 15:47:33
请老师讲讲怎样做地理探究题。这些题往往给出的都是不常见的地理要素,课本上都没学过
探究性问题
解题思路: 具体怎样做探究,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的确很少涉及,我们的课堂拘泥于室内,实验很少做,作为老师,这方面的探究做的也比较少下面有一探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解题过程:
具体怎样做探究,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的确很少涉及,我们的课堂拘泥于室内,实验很少做,作为老师,这方面的探究做的也比较少。下面有一探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最终答案:如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东莞中学  雷龙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类型、研究方法与步骤、结合学科特点和乡土实际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和条件,选择和确立不同的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课堂教学,虽然也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学什么,学多少,学多深,还是受制于教师的导,学生作为主体,还是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全新的师生关系、全新教学方式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⑴.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它问题,涉及的内容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 ⑵.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的发现问题,主动的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的学习过程。 ⑶.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在学科教学当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当中,问题和课题是知识的载体,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打破了学科教学在时空上相对封闭的态势,将学习置于一种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与现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为问题(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解决者。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合作和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煅炼学生搜寻、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4.研究性学习与“研究”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但实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这种活动更多的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而真正的研究则更强调的是对未知世界的探询,更注重的是结果。研究性学习课程决不是面向少数“精英学生”,不是把少数学生成“小科学家”。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观察、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与形式 1.配合教学进度的小型课题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结构的一大特点是每课教学内容的后面都记时计了相应的“活动”,这和以往教材后面的“课后练习”有本质的不同,新教材的“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有确定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不可能只花几分钟的时间思考就可脱口而出,而是蕴藏着很多的“研究”成分。如对照“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联系家乡实际,认识太阳辐射能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宇宙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中国人口问题之我见、中国地域空间特征的地理分析等,给学生一、二个星期时间让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和网上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即可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2.教学内容的扩展延伸型课题 完成这样的课题学生将获得比课本更为丰富的知识,自身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会大大加强,而且这种课题很难一人独立承担,所以课题的完成中又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互助协作精神。当然完成这样的课题需要学生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甚至是课堂教学时间。如:日昝的制作与应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当地经纬度位置的测定,月相观察与研究。这样的课题涉及到观测设备、观测的天气条件周期性的观测。 3.调查研究型课题 这类课题大多来源于乡土,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设计中,此类问题不少。如高一教材2.7课后的“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4.5课后的“调查家乡所在地有哪些气象灾害,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等,结合教学内容,老师还可以设计出诸如:村镇聚落之区位研究,乡镇人口特点的研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调查、江心洲的成因及其开发利用等。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测)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不加控制)的条件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知器官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必须随时做好观察记录。观察的方法有抽样观察和追踪观察。其中抽样观察法又包括时间抽样、场面抽样和阶段抽样三种观察方法。 2.调查、考察法:调查、考察是指为了了解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的范围和事项,调查法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根据调查对象又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其中非全面调查又可分为随机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三种。在进行调查考察时,应该:①明确调查内容;②确定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对象范围、时间和地点、方式方法、日程安排、人员分工、撰写调查报告等)。 3.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观事物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共性与个性。比较通常与观察、分析、综合交织于一体。 4.文献法:文献是指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和视频等手段记录焉的东西。文献法就是一种子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 四.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就是要通过研究予以解决的问题。课题主要来源于自己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离不开平常的仔细观察与勤于思考、广泛的讨论与争议,或勇于大胆质疑和多端思维。 选题原则:①可行性。选题必须符号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要符合做题的现实客观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②小题大做。选题宜小不宜大,否则加大了操作难度、课题重点被淡化,工作起来无。③感兴趣。做到张扬个性,满足爱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有利于激发研究的热情。 2.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课题计划大致包括的内容:主题、课题题目、导师、课题组成员、组长、班级、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课题的目的与意义、活动计划(任务分工、活动步骤、计划访问的专家、活动所需的条件)、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教师指导对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和修改要有指导性意见,以便于课题组在开展研究时提高效率。 3.收集和整理资料、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占有资料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信息分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资料、信息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调查而得来的。间接资料、信息是人们通过问读书籍报刊、听看广播电视及微机、因特网等各种传播媒介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基础工作,你可以从中得知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了解所研究课题的相关背景;你还可以得到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通常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所花费的时间往往占课题研究时间的一半,对资料、信息的加工、研究占课题研究时间的40%,而文章的撰写所费时间只占课题时间的10%。所以占有丰富和有效的资料、信息是形成课题、得出结论的的捷径。 4.撰写结题报告 由于结题报告主要是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以把事情表述清楚为目的,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报告中应该把以下几个问题要介绍清楚。 ①课题名称;②课题的目的、意义、来源及背景;③课题是谁做的(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组员是谁);④怎样做的(介绍课题研究的过程);⑤做得怎样(介绍课题研究的结果);⑥讨论或体会(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和同学探讨;有哪些感受向同学交流)等。 五.如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而地理知识也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鉴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局限性和活动空间的局限性,切忌提出一些理论水平过高,需考虑的因素大复杂的课题,毕竟研究性学习注重的不是学生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二要联系乡土实际;三可借助于网络平台。 (一)结合学科特点、配合教学进度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删除或减化了一些教学内容,但在教学中教师们深感内容的简化反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一些难解的疑团。如第一单元中的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两者存在一个3分56秒的时间差;恒星年与回归年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两者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发现了这类问题,但他们还缺乏自主探究的习惯,仍习惯于从老师那里直接得到答案。所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引导他们从教材中挖掘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后予以“研究”解决。以下是一些与高一地理第一、二单元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供同学“研究”。 1.浅谈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浅谈太阳质量的持续损耗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3.月相的观察及月相变化周期的推算 4.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5.太空能源资源开发的设想 6.假如黄赤交角为90° 7.对日、月东升西落周期的差异的思考 8.日出(落)方位的变化的观察与思考 9.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10.三圈环流成因的探讨 11.一次灾害性天气的全程关注 12.是巧合还是恩赐——谈北纬30°附近的自然现象 13.我国酸雨分布特点 14.“伞”破了,我们该怎么办? 15.日昝的制作与应用 (二)结合乡土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可结合乡土实际的研究素材、研究课题供学生研究。当地人口、农村经济结构,农村能源结构、乡村聚落、城市化进程、小地形地貌等均可列为研究对象。 下面一些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多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大多是一些位于我们身边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或人文现象,非常适合同学们开展研究、探讨。 1.东莞市城区(××乡、镇)生活垃圾及其处理 2.“菜篮子”与“塑料袋子” ——东莞市城区(××乡、镇)居民环境意识调查 3.东莞市城区(××乡、镇)城区段交通状况的调查研究 4.东莞市城镇化进程研究 5.东莞市城镇化特色的研究 6.东莞市城镇体系的研究 7.×××乡(镇)村落现状的调查 8.东莞市打造世界制造业名城区位优势的研究 9.东莞市超市门槛人口的研究(或:超市的区位选择) 10.×××乡(镇)××产业区位优势的分析 11.是经营“品牌”还是经营“品种” ——谈东莞市××产业的发展 12.东莞市打造旅游名城的思考 13.东莞市城区交通状况的调查 14. 东莞市城区地租差别的调查 15.东莞市城区老宅的特点及及其分布 16.东莞运河水污染现状的调查 17.东莞市人口发展方面的课题(诸如: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人口构成等方面的特点) (三)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代互联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递快捷、互动交流等特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也可以借助于校园网中的“社区”、“论坛”等栏目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性学习专栏,为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操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在网上确定课题、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实施研究、在线帮助、成果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六.附:研究性学习课题《洲上乡村落特点及及其今后的发展》实施方案 本课题是笔者于2002年10月~11月间指导6名高一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在江西省宜春市“省重点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汇报”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课题成果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研究性学习课题 《洲上乡村落特点及其今后的发展》 实施方案 一.关于选题 课题,就是要通过研究予以解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源于自己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或由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本课题就是由老师提供出来供同学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因为就地理知识而言,刚步入高一年级同学们目前不一定具备提出这种问题的能力,即使是一直生活、学习在该乡域内的同学,他们对其居住环境的特点、居住环境的变化也往往“视而不见”或是“熟视无睹”。 村落问题是高中地理必修课本下册的教学内容,参加课题研究的同学必须先行自修有关知识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相关知识。通过探究问题而获得的乡村聚落知识,将比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更为丰富。 本课题属调查研究型课题,既结合学科特点,又联系乡土实际,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加之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大,交通方便,故研究该课题具有可行性。 二.开展课题研究 (一).举办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由课题组组长阐明以下内容: ①课题名称;②课题指导老师;③宣布课题组成员名单;④阐明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意义;⑤介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即: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⑥宣布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⑴.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 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地理知识;讨论课题研究时所需要搜集的有关资料,拟定实地考察计划;确定组员分工。 ⑵.收集有关资料 ①樟树市政区图、洲上乡政区图、地形图 ②《临江镇志》 ③《清江县志》、《清江县地名志》 ④洲上乡聚落发展的基本数据——以村委(最好是自然村)为单位,搜集人口、耕地、桔园地、住宅用地、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近年来住宅建设用地、住宅建筑面积的增加情况、人均耕地的减少情况等。 ⑤实地考察——考察洲上乡村落体系、村落分布、村落景观等。 ⑶.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撰写有关报告 ⑷.小组交流 ⑸.撰写课题报告 ⑹.召开结题会,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三).结题报告会 1.宣读研究成果——论文 2.畅谈研究体会 3.接受师生提问 4.指导老师评价 5.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三.指导老师在职责 1.指导学生获得相关的乡村聚落的地理知识,并提供相关的书籍,如:《农村聚落地理》、《中国农村聚落地理》、《乡村地理学》、《小城镇大市场》等。 2.审查学生的课题实施计划、外出调查考察计划等。 3.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并提供指导、咨询。 4.参与学生的外出调查活动,指导他们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负责学生的外出安全。 5.正确评价学生的研究性活动。 6.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 四.附件——与课题相关的地理知识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是人类种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不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忧伤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众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一般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聚落作为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地理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等。 (一)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体,以农业经济活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早期的村落遗址多位于河流两岸的台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亢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靠近河流,便于农耕。 (二)乡村聚落的类型 以乡村聚落的形态而言,乡村聚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村落,简称集村;另一种是住宅零星分布的散居型村落,简称散村。集村按村落的延伸形式又可分为团状、带状和环状等。散村表现为分散、孤立的特点。 (三)影响村落集散的因素 乡村聚落的集中与分散,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支配。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面面积小,聚落分散。水源供应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应匮乏,聚落分散。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 2.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区,耕作半径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 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中国的北方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 (四)乡村聚落的地域差异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铁聚落布局形式、规模大小、聚落密度、聚落景观等方面。 1.住宅形式不同。北方多平房,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没有院落,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 2.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北方多为大型降落,且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 3.聚落形式不同。北方多团状;南方团状和带状各占一定比例。 (五)农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 1.农村聚落地理研究研究的五要素: ⑴房屋形式:房屋建材、外形与气候、外形与生产特点、外形与文化风俗 ⑵聚落位置:聚落布点的合理与否 ⑶聚落形态:集村、散村。主轴型、子母型、串珠型、均衡型、中心型、星点型。 ⑷聚落规模:主要是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形成现有聚落规模的因素,聚落规模的合理与否等均属研究范畴。 ⑸聚落分类:根据一定原则,如按人口规模、按经济活动的性质、按聚落的外部形态等可划分出不同的聚落类型。 2.乡村聚落体系 乡村聚落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县或乡、镇)内由村和镇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一般而言,乡镇地域范围内存在镇(建制镇或自然镇)——中心村(村委驻地)——自然村三级居民点体系。 3.乡村聚落规模与规划 4.乡村聚落的现代化与城镇化 门槛人口与中心地理论 (一)门槛人口与服务范围 在市场和效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和乡村聚落不公为本地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且有可能成为周围地区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地。这种供应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和规模,主要取决于它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 1.门槛人口:城市或乡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功能主要由生产、流通、服务等产业部门来执行。这些部门要维持下去,必须赚得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它的各项经营开支,也就是消费人群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把这种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日用消费品(油、盐、酱、醋等)价格低,门槛人口小;而耐用消费品价格相对较高,人们不经常添置,需要的门槛人口相对较大。 2.服务范围:因为人们对日用消费品(油、盐、酱、醋等)的需求量大,购买频率高,只要具有很小的服务范围,就有足够的消费人口使它能获利经营,所以,出售低级商品和提供低层次服务的商店,其服务范围小。反之高级商店其门槛人口多,服务范围也大。 (二).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是指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例如一个城镇可以向本城向腹地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它就是一个中心地。中心地一般有多种职能,如:商品零售、餐饮服务、医疗、邮政、金融保险、教育等。这些职能服务范围的叠加,就是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中心地依据其服务范围的大小和职能的多少可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 中心地是一个区域的发展核心。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分布趋势。低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被高一级的中心地服务范围所包括。高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又被更高一级服务范围所包括。而同一级中心地和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