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一篇高中生水平作文.题目;在自然中生活8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6 21:40:52
求一篇高中生水平作文.题目;在自然中生活800字左右
文辞不用太华丽.
006年的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部分相对较难,仔细研究全国各省市尤其是湖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得到五种启示.
2006年的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部分相对较难,特别是湖北卷,许多考生就在这个部分失了手.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仔细研究全国各省市尤其是湖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应该得到很多启示.
启示一:阅读的难度应该提高
由于学习时间、快餐文化、浮躁的社会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的学生大都不太喜欢看人文精神深厚、思想深邃、表达比较含蓄的文章,而喜欢看一些抒发情感、笔调温柔、表达比较直白的文章.不仅课外阅读是这样,就连课本上难一点的文章都不愿意去学,怕动脑筋.而有些老师也有意无意地助长了这种心态,课本上难一点的文章干脆不上,谁要是出题选了一篇比较难的文章就会受到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难度就一步一步降了下来,难度较大一点或者说深沉含蓄一点的文章就看不懂.
而新课程对高中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显然,平时的阅读教学和新课程的要求相距甚远.
不能责难命题者把题出难了,命题者是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问题在于平时把学生的阅读难度降低了,从而也就把学生的阅读能力降低了.
所以,面对现状,应该把阅读的难度提高一些,有意识地去选一些人文精神深厚、思想深邃、表达比较含蓄的文章来做阅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启示二:不要形成机械、刻板的认识
长期以来,似乎形成了一种比较刻板的认识:文章“画龙”了就必须“点睛”.于是乎,在文章中找“点睛”的文字就成了理解文章主旨的一种模式,一旦离开了这种模式,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理解文章的主旨了.是的,应该肯定,找“点睛”的文字的确是理解文章主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不能绝对化,因为有些文章是只“画龙”不“点睛”的.今年高考题中的文学作品阅读就有不少此类选文,最典型的就数湖北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因此,需要明白,理解文章的主旨不能仅仅依靠“点睛”的文字,其它方法还有很多.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养成“点睛依赖症”,遇到没有明显“点睛”文字的文章就会束手无策.
至于如何理解没有“点睛之笔”的文章,具体的方法下文再谈.
启示三:概念要明确
今年湖北卷第19题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②拟人化的描写.其中“拟人化的描写”有不少考生还看出来了,“白描”绝大多数考生都没看出来,或者说是压根儿没往这儿想,不知道表现手法中还有一个“白描”.
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的问题,概念明确了,这个“白描”还是可以看出来的.有些学生忽视概念,其实概念是阅读分析时少不了的东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样几个概念搞不清楚:⑴写作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各自的内涵及区别;⑵铺垫、伏笔、张本等概念的含义及区别.不知道“表现手法”包含哪些内容,怎么能够回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的问题呢?
下面对几个概念做一个简要的表述.
⑴写作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这几个概念在写作中是相同的,说法不同而已.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神)而采用的一切方法(形)都可以叫作写作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下面细分一下:
从文章行文的结构看:①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②铺垫、伏笔、为下文张本、设置悬念;③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承上启下;④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从材料组合的方式看:①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材料的互动关系看: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动静相衬、虚实相生;④对比、烘托、渲染.
从常见的修辞手法看:夸张、对比、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双关、反语、象征.
从描写的方法看:①白描、铺排、浓墨重彩;②细节描写.
⑵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⑶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启示四:抓住材料、品味语言,以揣摩主旨、感悟情感,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和技巧
作者与一篇文章,最终都希望能感染人,因此,没有谁会把自己的文章写得像“天书”一样.任何文章都要使用材料,材料肯定都是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服务的,是为主旨服务的,这样,透过材料,品味语言,就可以揣摩出作者的意图.
下面以2006年湖北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为例加以说明.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是一篇典型的无“点睛之笔”的散文,许多考生一看就有“傻了眼”的感觉.其实,可以透过材料和语言来加以领悟.本文使用最多的材料是动物,人隐含其间.⑴羊群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了,首先是归来的行列中各种羊以及骡子和狗之间的和谐;到家时,家里其它动物的兴奋和欢迎“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在谈着要玩一整夜……”——从中可以感觉到动物之间是多么的和谐亲热.文中虽然没有“和谐亲热”的字眼,但这些材料处处都透露着这两个词.⑵回到家后,羊的表现:“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这不和人的感受一样吗?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对自己家园的深情.⑶最后写到狗的表现:“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不用直说,这“忠诚”二字已凸现出来了,作者又用排比句加以渲染,其感情倾向已是十分鲜明.在所有的动物中,狗与人的关系是最密切的,通过狗,就把隐含在背后的“人”凸现了出来,动物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的和谐.综合起来看,这不是一幅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大和谐”的画面吗?——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动物、人与自己的家园,动物、人与大自然.
主旨和情感揣摩、品味得差不多了,再看具体的题目就容易多了.
启示五:对卷面上设计的题目,既把它看作问题,又把它看作提示
有不少考生面对卷面上的题目有畏难情绪,仅仅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丝毫没有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提示.所以有不少考生都觉得面对问题不知从何答起.其实,任何题目的设置都含有提示信息在里面,关键看会不会分析.
下面还是以湖北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为例加以说明.
第16题“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这句话隐含了以下提示:(1) “羊群秋归”是本文写的主要情景,因为标题就是“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羊群”也不光指羊,包括骡子和牧羊犬.这么看来,“羊群秋归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全文描写的情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把全文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来了.(2)既然是“秋归”,就包括准备归来、归来的路上、归来以后等各个环节,还应该包括在家欢迎的其它的人和动物.(3)“感受”这个词一般是写人的,但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动物们都有了情感,开头说“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他们”二字指什么呢?前面还有一句话“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很明显,“他们”指的是“畜生和人”,因此,这“感受”就是动物和人共同的.又明确提示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就必然是全文的主旨了.这样一思考,答案基本就出来了:即将归来和归来的路上肯定是想家,归来以后肯定感到亲切温暖;从在家欢迎的人和动物与归来的羊群的关系看,显示了一种亲密无间及和谐.
第17题“‘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隐含了以下提示:(1)”结合上下文”告诉考生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这句话的前后.(2)“好像”告诉考生这句话是有主语的,主语就是这句话前面的描写.(3)这句话一边连着阿尔卑斯山,一边连着羊群归家后的热烈场景,它告诉考生“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来自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当然是充满生机的了.因此参考答案为: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第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句话最主要的提示是“最后”和“突出”两个词.“最后”说明前面已写了许多其它的东西,这后面写的与前面有进一步的关系.“突出”一词就带来一个问题:相对于什么“突出”?本文写了很多动物,“狗的形象”就是相对于其它动物而“突出”的.那“狗”与其它动物又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是特殊的地方呢?那就是它与人的关系.同时,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狗此时也冷静一些,所有任务完成之后,“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这样又顺便与开头形成了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因此参考答案为: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第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这句话的提示为:(1)指向“表现手法”,并进一步指向“表现手法”中的“描写”一类,因为“表现手法”包罗万象,这里的限定就为考生缩小了范围.顺着这个提示往下思考,可知描写的方法多得很,这里要答的必须能概括所有动物的所有表现.这么一来,“白描(或细节描写)”的概念就有可能浮上心头,因为在这短短的篇幅内,写了这么多动物的表现,不可能写得很详细.“拟人”的手法也很明显,稍有阅读功底的考生都可以看出来.(2)“结合有关具体描写”提示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引用文章的内容,不能架空分析.(3)“作用”提示考生,要回答出这两种描写的效果.说到“作用”,就必须考虑到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所谓“共性”就是不管在什么文章中用到它都会有的作用,所谓“个性”就是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具体作用.所谓的“白描”就是简笔勾勒,它的共性作用就是简洁,而本文用的又是细节描写,那它的个性作用就是“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因此参考答案为: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