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原文中黄山谷的话与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蹭的比较和(理解或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31 15:36:58
原文中黄山谷的话与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蹭的比较和(理解或感受)
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卷十一第48条曰:“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是说,如果士大夫三天不读书,礼法道义就不能在心中相互贯通,就会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是讲的读书与修养的关系.是为名言.
这段话语本宋人黄庭坚.他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见《黄庭坚文集》)
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一文中也曾经记录下这段话:“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见《苏轼文集》)
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1506-1573)把黄庭坚这段话辑入了《世说新语补·言语篇》:“黄太史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文字略有改易.
后来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一书中也曾摘引过黄庭坚的话:“黄山谷常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米元章亦云:一日不读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可见,晚明陆绍珩在编辑《醉古堂剑扫》一书时,这一条是从何良俊的《世说新语补·言语篇》中采录的,因为两书文字最相近,而不是直接采录的黄庭坚的原文.
案:何氏、陆氏把黄庭坚原文中的“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句,分别改为“则礼义不交于胸中”和“则礼义不交”.这样,文义就有变化了.“义理”,这里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清)姚鼐《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义理不交于胸中:是说心里便不会有新的学问相贯通.(《警语名言词典》)“礼义”,这里指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语大词典》礼义不交于胸中:是说礼法道义就不能在心中相互贯通.此外,笔者认为,今人对文中的“交”字的解释值得商榷.一种是把“交”字解释为“交谈”,把“则礼义不交”,解释为“就不以礼义交谈”.一种是把“交”字解释为“交往处世”,把“则礼义不交”解释为“就不能严守礼义规范交往处世”.这两种解释都不确切.“交”字在这里当是“贯通;相互通达”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