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故乡》练习题 作者:鲁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2 04:23:46
《故乡》练习题 作者:鲁迅
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作者描写这些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这些人物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哪个阶层的人?
文章结构分析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第一部分:开端(1—5)写“我”渐见故乡时的所见所感,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层(6—53)写居家应酬待客.其中重点是两次插叙:第一次是“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为下文写中年闰土的形象作准备;第二次是对杨二嫂二十余年前形象的回忆,与眼前来访的杨二嫂形成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故乡日益衰败的景象.
第二层(54—77) 写“我”与中年闰土的重逢.
第三部分:结局(78---88)写“我”渐离故乡时的感触.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造成纯真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人物形象分析
(一)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塑造其目的: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二)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作者对其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塑造其目的: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
(三)“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对其态度:寄希望于未来,却又对前途感到渺茫.
塑造其目的:串联全文.(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
写作特点
(1)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有景物的对比: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反映了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有人物今昔的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反映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
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照,反映黑暗社会病人膏肓;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对比,体现了“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3)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4)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浓淡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