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王安忆长恨歌的评价感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2 06:50:28
王安忆长恨歌的评价感想
RT
还有就是类似教案的东西,
别要太长篇大论,来点独到的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事实上,在王安忆发表了《长恨歌》后,便有学者或文学评论将之归类为张爱玲的「延续」,试想像着如葛薇龙、白流苏、赛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台由中华民国的上海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海,一群曾经过着声色的男女,如何在夸张禁欲的政权里,度过馀生.
当然,王安忆的《长恨歌》并非全没有缺点,其缺点亦正如其优点,就是《长恨歌》只是将张爱玲没有全面写出的上海风情给予全面集中的描写,意即是成功地借鉴了别人的创意,非常流畅的将别人零碎描写的东西集中起来全面描写;可是,这些描写却非作者的原创,换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当然,客观来说,王安忆的描写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显出其驾驭长篇巨著的能耐!
王安忆笔下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习惯于关注的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历史,而是作为时间的历史.她极力渲染的是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的来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准确捕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赖、趣味取向.由于投向历史的视点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变迁中存有的政治成份,而是作为时间、年代的历史,历史中的个人,故而,她笔下的历史与个人显得特别平实,真切,贴近,两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和谐,从而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饱满、浑厚感."长恨歌" 确实写出了作为年代的历史,写出了存在于历史中的个人.
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怆凉.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怆凉.这份怆凉与其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王安忆自己.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长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怆凉.
王安忆的感觉很好,想象力很好.而且,她的感觉和想象很特别.她的感觉、想象常常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抒发与接收,而是理性的断语.理性归纳过的感觉与想象所能拥有的空间应该很有限,但在王安忆那则泉涌不息,无穷无尽,被用得层层叠叠.在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觉她的刻意、堆砌、笨拙感觉得不耐烦,感觉得有点累时,又不得不叹口长气,无可奈何、心服口服地承认她的感觉、想象独特且准确,承认她的感觉、想象是她脑中流出的,信手拈来的,承认这是她的风格,至少是"长恨歌"这部小说的风格--就像"长恨歌"的一个"记号".
补充一句,"长恨歌"那些堆砌而成的"硬写"、"死写" 看惯了倒也看出了味道,看出了合理性,尤其结合故事、人物一起看(故事叙说,人物心理捕捉,向来是王安忆的强项) ,甚至觉得它们必不可少,觉得正是它们使这本书厚重起来的.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比如说,关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薇薇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作者想通过青少年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意).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然而,王琦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长恨歌"不可取代,王安忆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