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七年级上册的 历史复习提纲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21 18:48:56
七年级上册的 历史复习提纲有哪些
请帮我找些
解题思路: 临近期末考试,先要熟读历史课本,再对照这一提纲复习。
解题过程:
单元概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社会的五种形态:1、原始社会(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两个时期,原始人群的代表居民是元谋人和北京人,氏族的代表居民包括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
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和东周的春秋时期。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下肢发展较慢,脑也在缓慢的进化,这些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工具上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4、火的使用的作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群居。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位于黄河流域,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半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彩陶,能够饲养猪、狗等家禽。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禽,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黑陶。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遗址位于山东大汶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最早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3、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4、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
(2)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
(3)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原始社会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禅让制度下产生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6、禹是传说时的治水英雄,被称为大禹。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单元概述: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禹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在他死后,则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夏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
4、商部落的首领汤,领兵打败了夏桀,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商朝屡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才稳定下来,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5、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纣,商朝灭亡的原因也是暴政。
6、周部落首领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商朝军队,建立西周,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京。
7、西周经济状况: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已有人工灌溉,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和国家
1、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内容:A、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物。B、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包围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3、作用:A、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 、密切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C、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4、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平民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
5、统治手段:用暴力镇压(军队、刑法)和礼仪教化双重手段统治人民。作用是: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最早称霸的原因是:(1)东方大国,(2)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3)提出了尊王尊王攮夷的口号。称霸标志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盟会,周天子派人参加。
4、退避三舍的是晋文公,他在城濮打败楚国,问鼎中原的是楚庄王,他在邲打败晋国。
5、由晋分裂成韩、赵、魏,加上原有的齐、楚、秦、燕,称为战国七雄。
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6、战国时的外交攻势是:(1)合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2)连横: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攻破。代表人物是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春秋时期,铁器出现,春秋时期,铁器推广,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
2、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牛耕。其作用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3、铁器牛耕的推广,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了集体耕作,出现了工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国家:秦国 支持国君:秦孝公。
(2)内容:A、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制 E、推行县制 F、统一度量衡。
(3)作用: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其他原因:秦孝公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改革措施的正确等。
(5)商鞅变法的启示:A、变法是强国之路,知识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B、学习商鞅变法、秦孝公用于改革、敢于变法的精神。
第9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1、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内容: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3)意义:A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材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殷先人指的是商朝时,当时的文字是甲骨文,在殷墟出土。
2、青铜器: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青铜器的精品是四羊方尊。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在殷墟出土的商朝的司母戊鼎。 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
(2)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3)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4)孔子的言行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
2、百家争鸣(战国):(1)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直接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墨家学派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学派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法家学派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学派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治理国家的主张: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发对法治,提出无为而治。
(3)法家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代表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后被秦朝采用。
儒家思想被汉朝采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2000多年。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都江堰:(1)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泯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分水鱼嘴:将泯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排洪排沙。宝瓶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进入灌溉渠道
(3)评价: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编钟:(l)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2)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编钟。
(3)珍贵文物: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
单元概述: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特点:大一统。
2、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3、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4、秦汉时期,地主经济进一步巩固,个体小农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5、与秦汉帝国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罗马、西亚的安息等古代国家,汉朝和罗马的文明最为辉煌。
第13课:秦帝国的兴旺
1、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1)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3)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战胜赵国)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4)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2、公元前230年-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建立者是赢政,都城是咸阳。
秦朝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格割握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大一统)。
3、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徭役重,赋税多,刑法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秦末农民起义开始的时问: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起义军攻下陈,建立张楚政权,不久被镇压,起义失败。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战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残统治。
后续斗争:(1)巨鹿之战:领导人是项羽,时间是公元前207年,成语是破釜沉舟,特点是以少胜多。
(2)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4、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而进行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结果是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管称郡守,县的长管称县令。
二、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新的字体——隶书。
三、经济上:1、统一车辆形制。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币)、度量衡。
四、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成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五、思想上: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危害: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西汉建立:1、时间:公元前202年 2、人物:刘邦(汉高祖) 3、都城:长安
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
1、原因:(1)客观原因:西汉初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2)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
(1)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措施: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政策。
②影响: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多年。
(2)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
(3)政治上:①削弱封国势力,颁布“推恩令”
背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张,严重威胁了皇权。
措施: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影响:巧妙的(不费一兵,不损寸土)消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无力和中央抗衡。
②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打击地方豪富。
3、影响: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首领称为单于)的关系
l、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2、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把公主嫁给单于为妻)
3、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妻。(作用: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匈奴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汉朝时期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 人物:汉武帝、张骞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2、作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材料:毛泽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秦始皇、汉武帝。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是焚书坑儒,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这两位帝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封国势力。
(4)为加强监察制度,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在地方设十三州部,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
(5)在军事上采取的共同措施是什么?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答: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C )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统治者暴虐残酷,失去民心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2.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严格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钢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礼仪教化是西夏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统治者实行礼仪教化的实质是( A )
A.调节社会矛盾 B.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C.稳定社会秩序 D.讨好劳动人民
4.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中( D )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行县制
5.我们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是因为( A )
A.新旧制度交替 B.战争频繁 C.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
6.导致右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C )
A.生活习惯 B.生活工具 C.自然环境 D.生产力水平
7.楚王问九鼎的故事事实上反映了( A )A.楚王争夺周王权力的野心
B.楚王统一全国的愿望 C.楚王预买九鼎 D.楚王好大喜功
8.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下列哪个故事来源于此( C )
A.卧薪尝胆 B.问鼎中原 C.朝秦暮楚 D.退避三舍
9.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的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C )
A.各国的变改革 B.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 C.铁骑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人类智慧提高
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主张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材料二:他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材料三: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材料四: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1、以上思想或言论分别出自何人?他们各属于哪家学派?
2、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什么?
答案:1、孟子、儒家学派 庄子、道家学派 法家、韩非子 墨子、墨家学派
2、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 3、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按要求完成问题
1.卫鞅在秦国的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机构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旧贵族对变法内容中的的哪一条最为反对?
2.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他代表了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4.某班举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谏秦正”的历史剧表演,你认为“商君”站在哪一边?
5.如果你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一位平民要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你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卫鞅的具体举措给秦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6.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从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奖励生产 推行县制 奖励军功 2、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并阴谋陷害商鞅 3、地主阶级 4、法家 5、加入军队,获得军功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强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日益富裕。可以看出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要发展必须改革,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改革有时是要有血的代价。
三、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特征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
2.这种特征在政治的表现是什么?这些运动确立了什么新的社会制度?什么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这种特征在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4.这种特征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是什么?
答案:1、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局面,个体生产取代集体耕作,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封建制度 地主阶级 3、各国不断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 4、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