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嗟来之食的意思,寓意,启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5 17:05:27
嗟来之食的意思,寓意,启示!
嗟来之食 jiē lái zhī shí   [a handout]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齐国发生严重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于是(黔敖)跟在后面道歉,最后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不要这样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编辑本段分析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我们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再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格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启示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孟子》一书.因为齐宣王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主张,孟子气愤而去,齐王派使者挽留孟子.孟子慷慨陈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又讲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体现了战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独立人格.现在意保留原意,指有骨气的人拒绝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相比那种更为羞辱?个人认为,跨下之辱更甚之.正因为韩信能忍受跨下之辱最终才得以成就大业,衣锦还乡.因此,如若一个人有志气,嗟来之食并非不可食也,食嗟来之食也并不代表就肯定没骨气.何况,黔敖最后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礼而道歉,连曾子听到这件事后也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