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古汉语你了解多少啊!请谈谈你的想法和意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2 02:56:44
古汉语你了解多少啊!请谈谈你的想法和意见
广义的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是古汉语.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的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 一般认为上古的时候,口语与书面语十分接近.《诗》、《论语》等与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离.上古书面语定型以后,各代一直使用这种语言书写,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这种文言写作的
  古白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
  魏晋以后,某些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文字,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在汉语的源头.
  此外,吴语、闽南语以及粤语·、客家话素有语言化石之称.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
  [1]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1 方法 现有史料配合异域方音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个“韵目”.把汉字的发音都绘制在一套表格中的时候,就成了“韵图”,读图者可以根据声母、韵母来寻找需要查看的字.传统的韵书、韵图十分重要,语言学家不仅可以寻找到古汉语发音的秘密,也可以拿今天的语言和其对比.不过,韵书出现在六朝之后,韵图出现在晚唐之后,而且对口语的记载并不多.
  另一个重要方法叫“异域方音”.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汉语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语言,如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隋唐时期,这些语言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字读音.比如,《广韵》里记载的“于”和“余”,“英”和“应”,“益”和“亿”,都有着不同的发音.今天,这些差别在几乎所有的汉语方言中都已消失,却依然保留在越南语中.通过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方法,可以了解到古时汉语的读音.
  古汉语同样受到了外来语“借词”的影响,唐代之前译“印度”作“身毒”或“天竺”,我们就可以据此了解到当时竺、毒二字读音接近.同样,“佛”(buddha)最初译为“浮屠”和“浮图”,稍后译为“佛图”和“佛陀”,可知汉时的“屠”和“图”念da,入唐后不再念da,而改用另一个当时念da的“陀”字.
  不过,如果没有现在活生生的方言证据,这两个方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拿借词比较来说,无论是普通话还是越南、日本、朝鲜话在读音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只有和汉语方言结合起来进行“今古对比”,才能真正找到古代的语音.
  “语言学跟生物学很像,语言的分化就像生物的分化一样,有着亲疏远近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博士王弘治说.人们无法知道古语的真正面貌,但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研究比较,对古语做出假设.在语言学界,这叫做“构拟”,就像可以通过化石还原远古生物一样,语言学家们也可以通过方言“重构”已经消失的语言.
  2 方言 汉语大致分7区
  在中国版图上,从哈尔滨到昆明,可以画出一条长达3000米的直线.直线的以西、以北,有一片面积广大的北方方言区.在这个区域内,至少可以分出四个大区,八个分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但出生在此方言区内不同地方的人,基本通话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北方话内部语法基本一致,词汇方面差别也大同小异,这块地方占了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容纳中国人口的70%.因此,北方话成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长期以来,北方话都作为官话存在.在这条直线的以东、以南,情况一下子就变复杂了,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很大.
  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现在假设,南方方言保留隋唐旧音更多一些.”王弘治说.
  中古时期的古汉语有入声,入声读音短促.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但在粤语、吴语、闽南语中却仍然完整地保存着,比如“十”,普通话念shi,粤语念sap,闽南语念sip,音节仍然保留着急促闭塞的顿挫感.
  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比如,它单音节词很多,类似古汉语的表达,而普通话中有很多词带“子”字,粤语中“子”为结尾的就很少,“鞋”就是鞋子,“箱”就是箱子.侯兴泉举例说,先秦时,“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粤语方言中,“走”依然是“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也举例说,宋词如《满江红》里有很多短促的入声,如果借鉴粤语来念的话,就可以体会出它的独特的风格来.
  3 南方方言 它们都像古汉语
  不过,并非只有粤语才是古汉语“活化石”,在中国南方很多方言中都留存着古汉语的基因.“就像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后代,有的鼻子像老祖宗,有的耳朵像,只有把这些特点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可能描绘出老祖宗的大概的样子.”汪平说.
  广东话虽然入声保留最完整,但在吴语中,古代的浊声则保留最完整.吴语和闽语中的词汇大多数也是类似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如“眼睛”,闽方言中叫“目”,“站”吴方言叫“立”.一些古代诗词,普通话念起来不押韵,但用吴语却能很好押韵.汪平举例说:“远上寒山石径斜,枫叶红于二月花,普通话里‘斜’和‘花’并不押韵,但苏州话‘斜’‘霞’,就可以押韵了.”
  闽语中有些白读成分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它保留着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一个很大区别,不带唇齿声母f,比如“分”字,闽南话中并不念“fen”,而是念“pun”.此外,闽南方言中还完整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赛声韵尾. 同一个音类,北京话中是送气音,在吴语中却是如古代一样读浊音,这个情况可以和韵书韵图相印证.有一些在官话中已经消失的古词,在吴语中还完好保存,比如“不”字,在吴语中还读成“勿”,“洗”读成“汏”或“净”,“继母”读成“晚娘”,“二十”读成“廿”,“多少”念“几许”……吴语中还保留着很多古百越语的成分.
  在湘语中,还完整保留了古浊音系统,比如f和hu相混,元音鼻化现象很普遍.客家话中同样保留了很多古音,其中没有浊声母如dz、v等,只有塞擦音ts、s等,所以会把“知”念成“低”,把“值得”念成“抵得”,还没有r的发音,所以把“你”念成“汝”,把“乳”念成“能”.客家话中更有着在句后大量保留“也”的后缀习惯.古汉语有着动词重叠的构词方式,这在今天的客家语中依然能看到.
  南方不同的方言就像树的年轮一样记载了不同的时期.“吴语是带着早期的读音,粤语则带着下一个时代的读音,通过横向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得出历史的先后.”侯兴泉说.
  4 北方方言 北京话同样很古老
  哪怕是特点相对统一,变化较快的北方话,也有很多古老的方言.春秋时期,孔子各地传教,说的是一种“雅言”,这是当时通行的一种官话,有一些学者认为,孔子说的“雅言”,是一种当时在传播知识时使用的通用语,其基于洛阳音,这是因为当时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核心.不过,王弘治表示,从周公姬旦建立成周之后,洛阳一直被认为是天下之中的都市.洛阳方言就一直一脉相承而来,在中国历史上一度被看成是标准的“读书音”.但当时的“洛阳音”和其他地方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史料缺乏,尚勿定论.
  北京话也是很古老的,但老北京话的起源到底是哪儿,学界目前还存有很多分歧.有一些学者认为北京话的底层是满语,但更多的学者更赞成北京话来自东北的观点.从时间线上看,很多学者认为北京话的语音跟元代时候中原音韵差不多,甚至有人认为北京话的起源可以推到更早的辽金时代.目前,北大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们正在通过对东北地区实地的考察,探寻老北京话的根.
  北方话中,晋语是较为独特的一支方言.它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因素,比如,它像江淮地区一样还保留了入声,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的词汇语法成分.侯兴泉表示,对于山西话的研究,还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它与北方话不一样,应该独立为一种大方言.但他认为,尽管山西话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成分,但并没有古老到可以独立的地步.
  即使是普通话,也有古音的影子.汪平介绍,普通话里,“今”和“经”分别是前鼻音和后鼻音,今天长江流域地区这两个音已经不分了,但普通话里还保留着古代的特点.“每个地方的人都为自己的方言骄傲,但我们必须有全面的观点,每种方言都是古老的,没有哪种方言是更好的.”汪平说.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着古代汉语的影子.”王弘治说.在演化生物学的体系中,所有生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祖先,可以通过演化树展现物种分化的过程.同样的情况或许也发生在语言上.
再问: 已阅读您的大作,倍感受用。感谢! 不知能否谈谈你的私人体会啊!?
再答: 现在对古汉语感兴趣的人太少了,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再问: 那可以大力的推广古汉语啊! 几千年的文化,看过,读过,才知道古人已经指明了方向啊! 今人在彷徨啊!
再答: 是啊,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