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古代的行政机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16 09:35:45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是什么?请老师将历代的执行机构加以总结?它=执行机构?
解题思路: 您好,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包括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
解题过程:
西周的分封制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有效统治--分封制--大分封
--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继位--商朝旧贵族和三监的叛乱
--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为稳定东方--更大规模分封,扩展周的统治范围--重大推行作用
--据说,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实际不止
--被封诸侯国必须周天子--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义务
--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再分封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逐步构织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
[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受封诸侯--领地--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楚王问鼎--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步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管不着
--战国末年--周王室偏居一隅,完全失去分封大权--秦国吞并大部分王室土地
西周的宗法制
西周王族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王位--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大宗--小宗-次子,庶子的后裔--形成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
--诸子--周天子分封土地,庶民,奴隶,成为诸侯--领地--卿大夫--......
--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至高无上的皇权
战国--各国相继变法--力图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BC230-BC--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初并天下后--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显示权势下地位"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三皇"取"皇",上古"五帝"取"帝"--合成皇帝--名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
--维护皇帝尊严--"朕";命令"制""诏";玉印"玺"--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增强皇帝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凭据:虎符调动军队,控制,发给
--首创的皇帝制度--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基础:战国时期官制--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中央--设置丞相(地位最高),御史大夫(权重),太尉(不常设)--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掌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掌武事"全国军事事务(地位=丞相)-实际并未任命,秦始皇自掌军权
--已建立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设县--新兼并的地区--边地设郡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朝廷两次辩论--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统一六国后--分天下36郡--边境开发和郡治调整--40余郡
--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以下)--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兵役
--郡守每年考核平时检查--对其工作考察
[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明确的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皇帝掌握统治机构最高统治权,最终确保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金字塔般统治机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不断扩大疆域
--当时的世界大国--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全国通行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文字;修建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
--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的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重要作用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制度--奠定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
[皇帝专制权威,大大加强统治力量对比,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劳民伤财,赋役沉重,收入23上缴国家;残酷刑罚,--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陈胜,吴广领导--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5年,土崩瓦解]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制--"汉承秦制"--前提:废苛法有变化
继续实行皇帝--庞大官僚机构--处理政务--各级官员--进呈章奏等--向皇帝反映各种军政信息和意见
--谕,旨,诏等--交付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执行--历代王朝采用
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
西汉--丞相--决策,司法,行政--位高权重--容易产生矛盾--加强皇权,便于控制
--汉武帝--布衣为相--作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权力日显重要
--丞相为首--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外朝"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决策,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皇帝总揽大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先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尚书省,内史省(唐改中书省),门下省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决策,草拟和颁诏令--门下省-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事无不总"
--三省长官=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牵制监督--保证君权独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隋初度支-民部-唐太宗李世民)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历朝基本沿袭
宋--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皇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二府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宰相职权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
--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继承郡县制--郡设守,后称太守--又分封诸侯王国--设丞相--郡国二制并行--最高行政长官
景帝至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其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汉武帝后期--全国13州--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从此--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制--州,郡,县三级
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
唐朝--地方行政制度下隋相同
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10道--监察区(玄宗--15道)
肃宗--道级的监察长官--观察使--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到灭亡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防武人割据局面重现
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改唐朝"道"为"路"--在州县之上
元朝--有效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书省直接管理
--设行中书省(行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朝廷任命--一般--蒙古贵族担任--拥有大权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下--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管理
[行省制度]
--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官吏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君主
--中央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地方;分权基础,牢牢控制地方官吏任免,监督,考核
--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人浮于事难免
--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