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歧义判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4 03:51:00
在找歧义的句子中,有一句话是“得罪了老张的业务主管,事后懊悔不已。” 这句话明明没有歧义。“得罪了老张的”为定语,“业务主管”为主语,怎么能有歧义? 可是答案却说“‘懊悔不已’的主语可能是业务主管,也可能是其他人。”(如果是其他人,那就应该在句首加上那个人呀) 请老师指点迷津。
解题思路: 消除歧义,必须根据歧义的病因对症下药,不同类型的歧义句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消除歧义。但是,最主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变更表达方式;二是联系具体语境,把歧义句放置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歧义也就不存在了。
解题过程:
同学你好,首先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同时祝福开心快乐永相伴!
“得罪了老张的业务主管,事后懊悔不已”,把这句话理解为歧义句是合理的。正如你所说,“‘得罪了老张的’为定语,‘业务主管’为主语,”,这是其中一种理解;而另一种理解也正如你所指答案中表达的“主语也可能是其他人”,只不过在该句的表述中主语没有出现。直接给定这样的一个句子,应该说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因此确定该句为歧义句,而消除歧义句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置语境,你所说的“在句首加上那个人”就是将该句放置在了一定的语境之中,如此,歧义可消除。消除歧义具体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如:曾记否,我与你相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添加个“你”字,变为“你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
2、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劳动公园。(将“个”改为“所”即可。)
特定的语境中,词的构成既可当单音节理解,也可当双音节理解,这时就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去”可双解,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前”换成“以前”或将“去”换成“就去”。)
3、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如:两个朋友送的花瓶。(可理解为“花瓶是两个朋友送的”;也可理解为“朋友送了两个花瓶”。可调整为“朋友送的两个花瓶”。)
5、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如:“做手术的是他父亲。”(因有施事和受事两种可能,造成歧义,可加语境确定施事或受事。在后面加“因他父亲手术高明”确定是施事,加“他父亲生病了”是受事。)
4、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如“这个报告我写不好。”(可以添加不同的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常见歧义句类型
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2、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3、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天然居宾馆前一站下车。(A、未到宾馆; B、过了宾馆; C、宾馆对面)
(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这局棋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4、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租”兼有施动和受动意义,因此可理解为: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再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3)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再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再如:他的小说看不完。(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5、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1) 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劳动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再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①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如:对大家的批评。(A、对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再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②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
(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
(4)“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6、 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如:当他把钱还给张明时,他对他笑了笑。(A、他对张明笑了笑;B、张明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曾记否,我与你相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A、我十来岁;B、你十来岁)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例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