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藏羚羊的跪拜阅读题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的理解。 2.文中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30 22:07:37
藏羚羊的跪拜阅读题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的理解。
2.文中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请简要概括体现老猎人的“慈善”的细节。
3.文题“藏羚羊跪拜”将藏羚羊人格化,突出了文章什么样的主题?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写作技巧方面的主要特点
我每次乘坐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不可多得的东西。 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老人杀生体现在作了一辈子的猎人杀了无数动物,老人慈善体现在捕猎作得的钱不是自己享用,而是把多余的钱用来救济穷人和救济路遇的朝圣者. 对比的作用。为了让猎人不杀自己和孩子。
  因为他很自责,他打算从此不再杀生了。不再杀生和吃肉了。并一直隐居在山林中,他还当起了给动物看病的医生。每到藏羚羊死去的那一天,他都会去给藏羚羊母子烧香并悼念它们为的是弥补他当年的罪过。 猎人的故事被流传成千古佳话,并一直留传下去。
  单看这个题目,给人最初的印象我想应该是,似乎藏羚羊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情要体现一种庄严与神圣的东西。似乎动物可以“人格化”的,但一看文章才知道这个动物并没有“人格化”,原来是该物对人的下跪。而这个“跪拜”啊,体现出这“人”是多么的高傲!
  说起人性,好像总带者人文关怀,似乎它就是与野蛮、专制、愚昧这些词是格格不入的。所谓人性,就是依乎人之本性,从人出发,从人的最纯真朴实的自然生命情感出发。在西方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背景里,人性又体现了与宗教——尤其是世俗宗教一样的神圣地位,它是与残忍、野蛮相对的一个词,有着人道主义情怀的光照。然而人性这个词又似乎是“与时俱进”的,现在又与慈善、环保,人与自然、人类、母性,生命,等等神圣相关。
  于是说到人性,特别环保意识里,又似乎洋溢着一种对自然的“人道关怀”。的确在自然的面前,我们依旧高调。《藏羚羊跪拜》一文就体现了这种“人道关怀”。
  但这里的问题似乎很多。
  首先是老猎人埋羊葬枪的举动是出于“慈善”的天然的发展吗?但你看到的是一个身形潇洒,行动如闲云野鹤般的人物。而他的慈善行为就是,“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而当他看到一只肥大的藏羚羊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举枪射杀。他的人性的“恶”的一面,并不因为藏羚羊的流泪和下跪而有丝毫松动与软化。也就是说对于下跪并流泪的藏羚羊的“人格化”的举动,他并没有充分地给予理解,相反,正如文中所说,“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这只可怜的动物就这样被射杀了!我在这里找不出他——老猎人的举动与“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的人们有什么区别。当然,你也许要说,目的不同,程度不一样,或者,还有,就是后文中这个猎人有了“慈善”的举动,不干了。但是要在他的身上发现高尚的行为,正如有些电影所展示的有些部族的老人也竟像西方影视里说描述的那样在说着那些悠长的充满着哲理的言辞一样,我以为是可笑的。他的行为——“埋羊”“葬枪”,也许正如前文所暗示的那样,是出于对上天惩戒的一种敬畏?他为什么要一直“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是在赎罪?是在还债?还是出于宗教的虔诚?这些行为如果成立,能叫“慈善”吗?在一般的词典里,“慈善”的意思是“对于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其次,藏羚羊的下跪与流泪的行为仅仅是在向老猎人“乞怜”?既然“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那么,射杀这样的一只动物,还有人性吗?“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中的“情理之中”到底是什么?而打死了藏羚羊后仅仅是“蹊跷”?我不明白,一个藏北生活的老猎人,一个年纪很大的人,真的不知道藏羚羊这样的“跪拜”的做法而表示出“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的惊讶?我们已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这样的故事真是太多了!而土生土长在这藏北的高原上的人只见到惟一的一次,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者,是不是我们身上泯灭的人性太久远了呢?老猎人的埋死葬枪、消失藏北,是人性的体现?(还是对触犯天良的畏惧,是对上天惩罚的逃避??)
  这样的文章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东西呢?人类的同情心与施舍?人类的高级开恩?在一个与法律相悖的环境下,这样的文章的流行将意味着什么?这究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一个杜撰的故事?在我看来,杜撰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在这里作者希望借此传达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索,一种与野生动物环保的意思相吻合的“遵命”文学,但行文的构思却不是高明的,所以这种创作意图的荒谬的。
  但问题还远不限于此。进一步地想,动物究竟有没有生存的权利?我们有没有权利去处置一个动物?可是“权利”这一概念又极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尴尬之中。因为动物是缺席的,人与动物似乎不能平等地坐在同一张谈判桌边。不仅动物如此,我们人中的很多人也并非就真正地享有法律上所说的所有的权利。“权利”是个有限的概念。所以我们常常寄希望于侥幸,寄希望于施舍。所以,“慈善”与“杀生”的大权都握在那个极富有寓意的“老猎人”之手,是“生”是“死”,全在他的一念了。如果我们以拟人化的眼光来看待那藏羚羊,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的所在了。她(藏羚羊)“乞怜”于“老猎人”,甚至“跪拜”,但都不行!这是一种现代意识?我很怀疑,也很害怕。
  所以,我们要求具有同情心和想象力。对大多数人来说,看到一个动物疼痛就足以产生同情心。当发生上述情况时,我们很难受,“这是人类用道德观念进行推理的本能在起作用”。但在本文中是没有的。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说,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1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纪检监察报第1333期《清风文苑》副刊刊发的散文《藏羚羊跪拜》获金奖。” 据称,“本届评选经过激烈的角逐和严格的筛选”。但这篇文章拿来考试,我以为却是不适合的,并且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试卷的命题(及答案)。
  问题1,为什么作者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藏羚羊,而不是老猎人?(答案:“因为藏羚羊那‘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体现了它对生命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憧憬这一主题,而老猎人只是完成这一主题的一个陪衬而已。”)
  问题2,文中有“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一句。
  (1)文中体现其“慈善”的细节有哪些?(答案:①猎获所得的钱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②看见藏羚羊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③射杀的当天,他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开宰、扒皮,次日,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 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④安葬藏羚羊的同时又埋掉了杈子枪,从此不再打猎。)
  (2)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这样写是一种铺垫,意在说明老猎人性格中本来就有“慈善”的面,最后埋葬猎枪高列打猎生涯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问题3,“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这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第几段之后,为什么?(答案:第六段后,因为上段写到老猎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陷入沉思,这句正是他沉思的结果,而这又是下面他“开膛破腹半途而停”的原因。)
  问题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D)(E)
  A.本文以“藏羚羊跪拜”为题,却从老猎人开笔,写尽老猎人“杀生和慈善共存”的内心矛盾,层层铺垫,使得老猎人最后的转变成为合乎逻辑的抉择。
  B.作者以“藏羚羊跪拜”为题,将藏羚羊人格化,它临枪不惧的神圣一跪,唤起人们思考:动物对自己的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有七情六欲的人类?
  C.藏羚羊的跪拜催人泪下,老猎人的异举感人肺腑,作者这里呼唤的不是一般的环境意识,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了最为博大的人文情怀。
  D.老猎人埋掉了杈子枪,结束了他的猎人生活,是他心灵净化、人性复归、环保意识觉醒的结果。
  E.作品语言遒劲而苍凉,与藏羚羊的命运、老猎人的心境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柔中含刚的艺术美。
  这上面的答案“千疮百孔”,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这里想说的是,就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在讲课的时候对学生说,这只藏羚羊恐怕至少是个“中级知识分子”吧。为什么?因为它对人性的理解,对时代主题的理解还很深刻呢。其次,命题前后有严重的矛盾。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究竟是谁?第一问是问主人公是谁,在所给的“答案”里,知“藏羚羊”是主角,而老猎人自然就是一个陪衬了。但奇怪的是,后面三题都是“配角唱大戏”——都重点谈对老猎人的反省与检讨的意义,连同问题四里的那些荒谬的引申与拔高,这是一种违反文学基本事实的命题,我想其当与否,无须多说。
  这里,我思考的问题是:
  1、选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选文是以贴标签的形式来显示,是镶嵌一些时髦的字眼显示,还是在作品之中自然地流露出其时代性呢?是不是获得某项“金奖”就理所当然地是“精品”?这些其实还非根本点。
  其根本点在于,我们的选文为的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人以“至情”,有人以“至理”作为选文的标准,但在考虑教育的“育人”时,我们还是要慎重。
  2、命题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要出这样一份试卷?我们一般以技术操作层面考虑得比较多,而注重于人文意识层面的考虑较少。有些试卷的命题非常地草率和粗糙,甚至连基本的推敲都没有,失去了一个理性的审视与把握的过程。很多试卷多甚至多是从技术操作层面去模仿,缺乏对试卷制作的深层探究和思考,这必然会漠视人文意识,漠视其伦理道德对知识的过滤,那么,其后果实在是不可知的。像去年全国高考普通卷的《话说知音》,文章本来很精彩,并且其积极人生追求和道德意志的宣扬应当说是很突出的,但高考命题对此却无涉及。这一大题命题的基本思路还是认知性的,而其中所谓的“赏析”竟然是一些由文体知识和段落大意的罗列!到现在,竟然还会出现这样的命题意识,我对语文的前景,特别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前景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