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庄子如何继承发展老子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4 14:53:03
庄子如何继承发展老子思想
1楼的通知说话是毛躁了点,4楼的同学也用不着这么激动吧?莫冲动啊 ,年轻人们……4楼的同学说《老子》主要分三部分其实是很不准确的,《老子》一书虽然才5千余字,但是内容博大精深,加之表意朦胧,产生年代较早,就自然成为后世许多学派和学者取法和学习的对象.韩非和庄子自然是其中比较著名的,随后的阴阳家也有借鉴,后世的黄老学派以及道家就更不用说了,更喜欢对附会元经文以期为我所用……所以一本道德经的内容可以说是气象万千,难以简单的用几个词概括的.(不能囿于一些知识普及性的课本和书本,以免貌似高深的说出也正确的废话……)
“并且大部分都是寓言故事,此两者和《论语》《孟子》非常相像”
你说《庄子》多寓言是很正确的,但是后半句就很模糊很暧昧了,什么地方像?传承关系?还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自己体悟出来的,还是历史老师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老师告诉你的啊?这么划分也是很不准确的啊,老子虽然创造“道”的概念并依托以讲述自己的哲学,庄子又何尝不是呢,所以这样说,是不怎么正确的,只能是门外汉的初次印象而已.
楼主的这个问题是很深奥的,无数的专业人士写了无数的论文在阐释这个问题……这个继承,楼主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呢?一般来说,要讨论这个关系,学者们都喜欢用《庄子 内篇》来与老子作比较,因为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部分为庄子所作,部分为弟子或后续传人所作,外篇就直接都非出自庄子手笔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庄子“内外杂”33篇共6万余言很有可能是郭象在编订《庄子》一书时候删减整合后的结果.按司马迁《史记 老聃韩非列传》里的记载《庄子》一书应该有10万余言,班固《汉书 艺文志》记载《庄子》52篇数……)
说了这么多废话,现在就给你一个学者论文的节选,他是用庄子内篇于老子作的比较,希望对楼主的问题有所启示……
解《老子》一书的情况下,对照《庄子·内篇》和简本
《老子》,就会发现,就《内篇》中庄子所阐释的思想
看,在他心里潜在地有着超越老子、更透彻地体悟
“道”的取向.也就是说,庄子是一位独立不倚的思
想家,在他心目中除了师法道之外,别无所师.所
以,他没有必要引《老子》为证,更没有必要像弟子
或信徒那样亦步亦趋地阐释《老子》思想.相反,对
于《老子》书中的许多范畴,庄子都作了更极端化的
生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庄子还阐发了一些属于他
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思想.
比如简本《老子》明言“天之万物生于有, [有]
生于无”,庄子却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11 ] (《齐物论》) ,自
“有”溯于“无”,更自“无”上溯于“无无”,乃至于
“无无无”、“无⋯⋯”.
再比如关于二元转化,简本《老子》已经充满
“变”的色彩,所谓“反也者,道动也”.这个“动”不
但包含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而且包含事物本身就
有对立两极的相互转化,所谓“进道若退”、“大
(巧)若拙”.庄子哲学也满篇充斥大小、多少、长短
等二元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是,在老子那里,进退、
巧拙的概念是确定的,只不过看你从哪个方面、哪个
角度说,往往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短时与长
久、手段与目的、态度与功效等等的区别,庄子则完全抹煞二元的对立,“大”本身就又是“小”,“是”本
身就是“非”,所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
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1 ] (《齐物论》) .
再比如体道之用,简本《老子》已经为人生设计
了“人法道”的行为方式.其中既包括人君治世,如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也包括个体
的平安康泰,如“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古(故)
智(知) 足不辱, 智(知) 止不怠(殆) , 可以长旧
(久) ”.庄子也提到过“明王之治”[ 11 ] (《应帝王》) ,但那
是指“道”本身的化育之功,即“道”之治.至于个体
人生,庄子所阐述的固然也包含有保身之道,但与
《老子》单纯强调的保全人的物质、肉体等外在的生
命需要不同,庄子更突出地追求体道之后的心灵状
态.《逍遥游》、《大宗师》等篇中反复描写的无功、
无名、无己、无死生之别的与道合一的至人、神人境
界,就是《老子》中所没有的.
这一切,都可见庄子吸取老子哲学又予以超越
和突破的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据简本《老子》考察庄子与老子的关
系,笔者认为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一”这个概念的首创问题.今本《老
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句,有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的描写,还
有“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之说,然有学者已经指
出,《老子》中这所有带有“一”的语句均不见于简
本,《庄子·外杂篇》中引用《老子》之语也没有引到
这种语句,由此推断“一”的思想乃后来所加[ 13 ] .而
在庄子这里,“一”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庄子
与老子道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即在于强调“道”
的整体性,强调道就是“一”,只有道是一,具体事物
则有分有成,起灭变化.道是整体,就不能分割,有分割,就不是“道”了,正所谓“有成与亏,故昭氏之
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11 ] (《齐物论》) .
而这正是庄子相对论的哲学基础,即只有“道”是
“一”,是“全”,世间任何具体的事物便都是非一,都
是偏,都是相对的了.庄子不同于老子思想的特色
内容,诸如齐万物、一死生、等是非、精神上无我逍遥
等等,正都是由此而生发.如前所说,就时间来说,
庄子有可能见不到今本《老子》,当然这只是一种推
断,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就意味着庄子所见到的
《老子》尚没有“贵一”的思想,“道一”思想就是庄
子所创.这样一来,庄子超越老子独创体系的成分
将更加强化.
二是关于庄子对待儒家的态度问题.我们知
道,今本《老子》的反儒倾向至为明显.所谓“大道
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等等.这些说法在《庄子·外杂篇》中得到
强烈回应,《胠箧》直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攘
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将矛头直指儒家的
“仁义”之说.相较之下,《庄子·内篇》对孔子的态
度则显得温和得多,以至于学界有“庄子盖助孔者”
之说.而对照简本《老子》,会发现上述这些与儒家对立的语句,或者说法有异,或者概不存在,学派对
立的倾向至为淡薄.比如“大道废,有仁义”,在简
本中为“大道废,安有仁义”,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
反.这样,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庄子在道家反儒方面
的作用问题了.如前所述,庄子在《内篇》中虽没有
强烈反孔,但对孔子是有所贬抑的,是把孔子放在老
聃之下的.如果庄子所见《老子》是简本而非今本
之类,那么他的贬孔倾向就不是受到《老子》的影
响,而是缘于他自己的价值判断.正是出于对“道
一”的独特把握,出于对精神上超越一切世俗羁绊
的境界的追求,庄子否定了当时各家各派关于是是
非非的所有争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于是他否定了
孔子,也超越了老子,成就了只此一家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