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赏析诗歌意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1 04:16:18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老师帮我分析这首诗的意境、谢谢!
解题思路: 杜甫诗的意境美可从“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去考虑。
解题过程:
此诗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春天,漂泊西南到成都初游武侯祠时,为凭吊、追怀诸葛亮而作。当时,已持续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仍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当目睹国势艰危,万姓流离而自己却无路请缨,报国无门之时,怀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政治理想的杜甫怀着满腹深情的和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而写下这首著名诗章,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真挚赞美和无限惋惜之情。
杜甫作此诗,看似颂词,又像挽歌,但绝非单发思古怀人之幽情!它饱含着抒情主人公的伤时感事,情深而意切。毋庸置疑,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其凭吊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沉郁顿挫,通体浑成,尤其在文学意境上的情景交融更是颇有奇特之处!
首先,此诗首联和颔联既不直言抒情,也无刻意于婉转之托意而是采用景中藏情式来借景抒情。以写景而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流露出爱国诗人杜甫对于诸葛亮的仰慕之情。首联自为问答,看似记祠堂之所在,但绝非只是简单介绍其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情感,才用“何处寻”来彰显访庙凭吊心绪之急之切。颔联两句,字面写祠庙荒凉冷落之景,实乃诗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也即流露出诗人感物思人、缅怀先哲之情味,表达得情深意挚。“自春色”、“空好音”的太息,不禁使人想起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却无“赏心乐事”的哀愁和深思。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和无限怀念之情。这两句可谓“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正如宋代范唏文《对床夜话》一书中“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此处将情景交融之文学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诗人以典故来抒发其沉郁悲壮之情感。颈联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不觉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典故。而“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尾联中“出师未捷身先死”两句更是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底托孤、六出祁山和身殒五丈原等感人事迹,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句含义丰富,情深意浓,既生动地表现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共衷和生平功绩,也生动的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更是在郑重地道出诗人之所以敬仰诸葛武侯的缘故的同时,也把杜甫本人的伤感时事的忧国忧民之心隐然寄托其中,境界极高。
最后,诗人在尾联以“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痛彻心扉之语直抒胸臆,情中见景,既把诗人对诸葛亮的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
痛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壮志未酬的无限痛楚!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一语便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之共同感受。这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正如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也呈现出了沈德潜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之言。所有这些妙,皆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真正凸现出了“宕出远神”这一崇高艺术境界!
整首诗看似抒吊古怀人之情,实际上何尝又没有抒发出诗人自己的内心之感慨?在短短的八句之中,囊括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几大表达方式,尤其是情景交融,感情沉挚悲壮,意境宕开远神,也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
这些内容供你参考,希望有你需要的东西。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