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热点城市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22 07:06:52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点及新中国建立以来城市化的特点与成因。如果方便的话把西方城市化也讲下。
解题思路: 谢谢提问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解题过程: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行,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经济在发展。在此基础上,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都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富比王侯”的大商人。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但商人地位较低,政府曾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当官为吏。随着王国问题日益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统治者在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如在商业上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有力地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权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势力,巩固了西汉统治。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出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商人阶层在扩大,商人低贱的地位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但隋唐统治者对商业活动的态度是既重视,又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较大的限制,以保证封建经济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发展,到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由于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加之为解决战争和“岁币”造成的财政困难,政府很重视商业,所以北宋城市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纳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元朝统一全国后,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生产也逐渐兴盛起来。因为国家统一,行省制度的推行,中央加强对全国各地方的管理,国内市场遵奉同一的政令,使用统一的货币,驿站邮传遍布各地区,交通发达,因此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
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生产者可能出卖更多的劳动产品。也因为田赋和劳役折成银两征收后,加速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从而促使商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应有这样几点的认识: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④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是积极的,认为城市是进步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55年的13.5%。
  第二阶段是1955年至1960年。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理论主要是反映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上,要求基建战线厉行节约,限制非生产性投资,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9.7%。
  第三阶段是1961年至1964年。这一时期,由于受国际环境恶化以及连续三年的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严重萎缩,粮食困难。理论界认为,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商品粮的供给能力,我国城市发展已超越了农业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反城市的观点。因此,1962年决定减少城市人口,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这时期的我国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4.02%。
  第四阶段是1965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由于受三线建设和干部下放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影响,反城市化观点成为主流,城乡一体化发展学说成为指导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思想,因而,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反倒下降到12%。
  第五阶段是1979年之后到现在。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各种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新的学派也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农村城镇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分天下有其一”,与此相适应,农村城镇化战略大行其道,一直到90年代后期,农民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乡镇企业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信息不灵、配置不优等弊病进入了一个总爆发期。乡镇企业被迫进入调整,农村城镇化战略开始难以为继。“十五”期间,“城镇化”提法占主调,但从2000年以来,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出极大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以及与此相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于是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从而使我国城市化发展从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的变化,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大约为45%左右,而且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时期。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