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以收获为话题关于诗经的作文 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1 19:10:00
我想写一篇以收获为话题关于诗经的作文,明天要在班上读同学给评,我怕写不好。
解题思路: 结合自己所读的诗经原文,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是谈谈收获、感想。
解题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诗经》有感
《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其中它按音乐划分为三个类别:风、雅、颂。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平铺直叙),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从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清纯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寻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这么一来《蒹葭》不再是“赋”;而是“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激励我们的壮美诗篇呀!
从中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说要写一本书,但哪一次,我是坚持把书写完的呢?还不是都只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呢?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吗?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吗?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坚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鲁迅先生曾对《老子》一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我想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诗经》有感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再读《诗经》话感想
记得初读《诗经》时,我只是选读一些《国风》中自己能读懂的篇章,因为我喜欢《国风》中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那些描摹男女情爱思恋方面的内容,更能引发我的兴趣与好奇,所以借助简单的注译,把自己感兴趣的诗篇走马观花似的读完。而对于渲染宫廷燕饮和朝会的《雅》和描写宗庙祭祀歌颂祖先丰功伟业的《颂》,却是没有心情看下去。读《雅》、《颂》,觉得其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很枯燥,读之乏味,内心就排斥,远没有读《国风》的那种可亲可爱的感觉。看来读书,也有好恶之别。
  
  近日《诗经》再读,初读时的感觉仍然未变,《风》更是倍感亲切,读之觉如晓花初绽,春风扑面,沁心润肺,神清气爽,有一种在思湖恋海里畅游的感觉,情之悠悠,思之悠悠,很是快慰。而对于《雅》、《颂》,还是热情不高,兴致不浓,虽如此,我还是鼓励勉励激励自己耐心地努力读了下去,终于是读完了,只有小雅中几篇与《国风》类似风格的文字在大脑里留有一些印象,其余的文字,随着我的眼睛的离移,它们在我脑中存留的速度快于我的阅读速度。大脑按自己的喜好自行设置了一个过滤器,合符心意的便留了下来,不对口味的便滤了去,因此,《大雅》和《颂》里的绝大多数歌辞便被滤去了。
  
    
    
  有人说读古书可以养气,可是古书多是文言文,却是很难读的。我一直都在想怎样把晦涩难懂的《诗经》,让人读得平易而轻快。那些字形生僻,读音难辨,含意深奥的文字,会让读者见而生畏,望而却步,如果没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和幽静恬淡的心境,是很难完整地读完的。我读《诗经》时,很多时候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是口欲言而心戚戚,嘴张开了半天,却是吐不出一字来,正如孔子所言“不读诗,无以言”,我是“既读诗,难以言”,我曾觉得自己是越读自己就越不想说话,不想写字了,因为《诗经》所反应的内容太丰富,太广博,总感到已是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了,从治国之政治,商旅经济,祭祀仪礼,到情感生活,社会习俗,生产劳动,无所不包,我心中所思,口中所言,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不在《诗经》中找到出处,所以,我便觉得自己是在重复。思古人之所曾思,言古人之所曾言,见古人之所曾见,闻古人之所曾闻,写古人之所曾写。书读之越多,便愈觉自己纯属多余。但每当从书卷之中读出与自己灵犀相通之味,便欣欣然有喜色,继而又暗自生出悲伤来,感到自己总是慢人一步,后人一拍,人的情感和思虑总有相通之处,所以志趣相投之人,也总能惺惺相惜,便又有良多感慨,心有倾吐之意,于是,就陷于现在的欲言又止,欲写还迟的矛盾之中。
  
  愿更多的同学能走进《诗经》,去更深入地熟悉和解读《诗经》,让我们现实的精神生活和古老文明的智慧一起闪光!
心中的蒹葭——读《诗经》有感
  独自倚在窗前,听着雨敲打玻璃的声音。时光缄默,我独自寻觅。我用指尖抚过古朴而复杂的镂花的窗,一种无以名状的情绪在心间冲撞。忆起《诗经》,男子耕种打猎,女子绩麻送饭,夫妻煮雁饮酒,弹琴鼓瑟。。。。。。
  在花开鸟鸣、春水涣涣的季节,或在田间邂逅相逢,或渡过河水、或在山丘,或在桑林,他们彼此对歌,一起跳舞,相互倾诉着爱慕之情。追求有时会落空,他们便忧愁叹息,伤心落泪,彻夜难眠,但不会悲观,往往自我宽慰。“于不我思,岂无他人?”即使困难重重,意中人就像在河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仍然一次次去努力,一次次去追寻,只为心中的追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道路险阻且又漫长,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即使芦苇一片青苍苍,清晨白露结成霜。清浅的水漫过路边的沙石,带走细密的土,芦苇丛中隐约浮现的身影,笼罩着难以琢磨的神秘,带着种种未知。奋不顾身的去追寻,荆棘划破了衣裳,霜融化成冰打湿了头发,如此狼狈,却还是执着地追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心中有一个梦,从来都在那里,像蒹葭一样,飞扬着洁白的花絮,召唤着寻梦者的到达。寻梦路上困难重重,充满着无尽的可能,磨难与历练。人的生命若像一根芦苇,虽柔而韧。即使受到压迫,还能够反弹,凭着这种反弹才得以拔节而上。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芦苇不只提供了背景,也摇曳着情思。青青的叶片虽然柔滑,却不因手掌的安抚,改变原来的形状,小小的芦苇,承担了世界所能给予他得所有负荷。追梦路上,棱角分明的我,承受着一切所要付出的代价,耕耘之后,才有收获。
  千丝万缕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苇絮飘然,若风雨中的海燕,执着追寻。风吹过一大片天空,星星都好像快坠落。我把心握在手中,勉强自己不要回头。云飘过一大片天空,但终究被阳光穿透,我把头仰了起来喃喃自语不要难过。追逐梦想,就像追寻那位伊人,哪管路上多少坎坷。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寻梦者从不后悔,只为到达心中的那片蒹葭。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