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哪个大虾帮我翻译这些文言文~~在线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5 05:35:59
哪个大虾帮我翻译这些文言文~~在线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谢谢呀~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出自《登金陵凤凰台》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
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 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 “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 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 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 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
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 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
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
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 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 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出自<登高> 杜甫
登高
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1】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和漂泊流浪的状况中度过.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年他大约五十六岁,漂泊到夔洲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
这一首诗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萧萧落木,无边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
秋日的景色使得诗人触之生情.颈联就融合了诗人的感情:“万里悲秋”.然而又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是漂泊流浪,贫病交加.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君不见长江边高台上那一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
尾联:艰难苦恨又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赏析2】
这是有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茫;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高、哀、清、白、急、回,“天高”、“沙白”、“猿啸”、“飞鸟”, 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景物相连,给人一种的感觉.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上句写山景,下句写江景.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闻落叶之“萧萧”, 用波涛之“滚滚”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用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那浪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这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情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送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使得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倍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这种曲折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这首诗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景象,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使整首诗更加感人,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这首诗流传了下来,成为有名的七言律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自《长恨歌》
意思为:两个人愿意在天上成为一对小鸟一起飞;在地上愿意成为两根长在一起的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