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举例说明,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2 19:29:58
举例说明,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急用,有标准答案的感谢赐教.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课标语)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课标语)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因此,《语文课标》传承了一切《语文大纲》的提法.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就是语文.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是“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而语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语文”就具有了“人文性”.这个不说大家也明白.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于永正)
所谓“人文”,顾名思义:一是“人”,“人性”;二是“文”,“文化”;将“人”与“文”的合提,就是说“人性”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是有机的整合.这并不是人为的、牵强附会的糅合,而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规律性.这种事实就是: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社会形态的人与文化互动的即时状态,是互动的空间存在形式;而历史进程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历时状态,是互动的时间存在形式.
——林宣龙《走向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我说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性.…………如果我们把眼光定得实际一点,让最普通的老师都能理解、接受,并在教学中能够加以体现,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语文,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成长.
——黄厚江《“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统一?》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目前也有两种偏向:
一是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脱离语文而进入人文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讲述的那“东西”,脱离语文而讲人文,与过去的脱离语文而讲“思想”,讲“政治”,其实是同一个路子.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它熔铸在目标中,体现在目标所蕴涵、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换句话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本身所黏附的,“过程和方法”本来就与技能的学习相伴相随.
另一种偏向,是有的教师仍停留在单纯“工具”的认识上,对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个人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时也在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的同时学生实际上也学习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王荣生《语文课程改革与“双基”训练》?
以上是所搜集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工具性”、“人文性”的阐述.人文性谈得多一些,因为一线教师比较陌生.工具性谈得少一些,因为“语文是一种工具”的认识由来已久,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字、词、句、段、篇 〕进行扎实实的训练.下面是我搜集的两个案例,配上我个人的一点思考用来加深对工具性、人文性的认识.
j、q、x与ue相拼的教学
案例一
师:请小朋友看老师板书,比一比谁看得仔细.〔师板书:j—ue—jue q—ue—que x—ue—xue〕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ue到了jue 、que 、xue里面u上两点没有了.
师:你真聪明,说得对.小朋友们请注意:j、q、x与ue相拼u上两点要省去.请大家跟老师后面读,加深印象.
〔师领读〕
思考:这一案例,教者只关注了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j、q、x与ue相拼的规则.因此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很简单,基本处于“告知”的状态,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案例二
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组动画.多媒体演示,j慢慢地走过去,在和ue挨着的时候ue上两点去掉,手拉手走,停止后变成jue ,q、x同样如此.伴随着画面,老师这样说道:“小u见到j、q、x,脱下帽子敬个礼.你看,小u多有礼貌呀!”学生在文明、友好的氛围中不仅学得j、q、x与ue相拼的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礼貌教育.
思考:这位老师不仅关注到“工具性”,更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采用了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健康构建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理念.
当然,还有一个最形象的比喻:刀——杀猪时“工具”,救人时“人文”.可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所谓“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