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还有50天了怎样提高分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7 06:40:46
1.经过几次模拟考试,平均分85左右。 2.我作文分平均分也不到40。怎么快速提高作文分数?
解题思路: 以下是冲刺阶段语文学科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解题过程:
【同学你好,临近高考,心态的调整极为重要,但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要太在意平时的模考成绩,一定要对自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以下是冲刺阶段语文学科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预祝 高考成功,金榜题名! 】
语文高考冲刺
一、据纲扣本有的放矢
1.考点变化
2011年我省高考说明的语文部分较去年稳中微变。突出大纲“以能力立意”,考查学习能力的层级不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考查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不变;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保持不变;但名句名篇的默写范围有变;试题形式稳中有变。
一些传统题型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得到沿用。“题型示例”部分中不少考点的说明换下了老题,补充了201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卷中的一些精题。就阅读材料来说,文体更为多样化,选材范围更加广泛。作文换了七个例题,作文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也有话题型材料作文,还增加了漫画作文。在实际训练中,考生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有较为开放的视野,加强各类作文形式指导。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考试说明》附录二“古代诗文篇目”部分有不小的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篇目撤下了《爱莲说》、《使至塞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等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建议诵读篇目没变,《赤壁赋》《蜀道难》一文一诗去了星号,《离骚》《锦瑟》新加了星号;增加了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即《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阁夜》(杜甫)和《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四首诗词,均加了星号,明确为2011年名句名篇默写范围。
2.备考攻略
①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研究《考试说明》;“示例”题目要扎实地做一遍,对照题型示例认真领会考纲精神。
②新增的默写篇目要切实背准确、记牢固,特别是篇幅长、记诵难度较大的古诗文。
③准确查漏,切实补漏。考生要认真分析高三以来的模考试卷,对自己在一轮复习中暴露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漏全面梳理,有针对性地制定二轮复习计划,如果自己把握不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些工作。
④构建完整的高考答题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高考考点、考点所包容的知识、能印证相关知识的高考真题等几个部分。
⑤要更加注重答题技术的细化,特别是主观性试题答题的规范性。
⑥关注社会生活,积累新鲜的作文素材。
⑦提高研究试卷的水平。要选好题,精做题,研究试题。
3.应试技巧
对选择题要从两个层面研究:针对的考点是什么?错误选项是怎样设计陷阱的?
对主观题要从四个层面精心研究:针对的考点是什么?题目是如何呈现的?标准答案是怎样生成的?自己的思维和答题套路有什么差距?
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通观《考纲》,在内容方面,考查重点应是阅读和写作,难点是诗文赏析。在能力方面,考查重点是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考生高考语文的成败,就在于读写,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
(一)阅读方面
1.把握考查角度,培养思维品质。
现代文阅读有小阅读、大阅读的区别:小阅读文本是科学类材料,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大阅读文本是文学作品,侧重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在备考中,小阅读要注意重要概念的辨析、基本判断的认定和既定推理的分析,把握设题角度,谨防认识和思维误区;大阅读要注意文学作品的形象特征,在宏观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形”与“神”、“景”与“情”、
2.提倡典题精练,培养解读能力。
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加之阅读题难度大,耗时多,因此,不能搞题海战术。要择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本和典型题,尤其是高考题或上档次的模拟题,精析精练,融会贯通。在举一反三、“解剖麻雀”式的训练中,析文本,理思路,增语感,悟窍门,提高对文章的解读能力。
3.着力体味作品,培养鉴赏能力。
近两年湖南考题淡化了识记,加大了鉴赏能力方面的考查力度。文学素养的提高,虽非朝夕之功,但考前精心选择重点作家作品,从形象、语言、技巧、情感和意旨等不同角度认真解读,仔细品味,不仅能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增强悟性,提升考生的艺术品位。
(二)写作方面
1.积累素材,丰富知识宝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考生考场作文最怕无话可写。平时固然应关注现实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社会人生,把握时代脉搏;考前也应结合时政,浏览3月份以前的报刊读物,结合阅读训练材料乃至学过的课文,并注意择取消化吸收,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2.注重思维,提高认识水平。写作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虽然要讲究文字功夫,但付诸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就目前的考情来看,要提高作文质量,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尤其要注意辩证思维,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变换角度看问题,追求新视角、新发现;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和联想思维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激活思路。
3.训练程序,优化写作流程。①审题拟题。能准确、快捷的读懂题目,透视命题意图,明确写作范围(约35分钟)。②立意构思。能根据试题要求,确定作文主旨和主要材料,并列出提纲(约710分钟)。③运笔成文(约40分钟)。④检查审视。通读文题和文章,一看要求,二看结尾,三看字数,四看谬误,尽力弥补,锦上添花。
三、盘点清仓查漏补缺
搞好重点难点的复习,是备考的大局,但并不意味着高考就能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事实上,还需注意关注全局、兼顾左右。
1.夯实知识基础,健全认知结构。
今年知识考查的内容虽然相应减少,但在高考激烈的竞争中,往往是决定考生得失成败的区分点。况且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不可偏颇。考前尤其要注意理清知识线索,整好知识清单,强化识记内容,如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等,要逐一落实过关。
2.研究试卷组合,搞好题块训练。
考点的考查是由试题和试卷结构体现的,不同的排列组合显示不同的考向。要做到“备考无盲区”,就要注意题块训练,将相关的考点量化为若干小题,进行不同的组合,编织成变化而有机的题群网络。分散和集中相交替,循环和层进相交融,使综合训练、专项训练和题块训练结合起来,既能查缺补漏,又能稳步提高。
3.注重方法技巧,强调规范意识。
高考是高层面的选拔性考试,后期复习更应重视科学性。应从学科特点、考试需要和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出发,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教训。在训练的过程中,择取典型题例和范式,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在深入的探究中摸索方法,借鉴技巧,形成能力。尤其是主观题,更要培养规范习惯,正确思维,分步解题,踩点答题,简明表达。这样,方可减少失误,获取成功。
四、强化三种能力
1.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虽然强调能力,但能力离不开知识,能力是建构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所以在最后的这段时间,考生要检索一下自己的知识体系,看还有什么知识缺陷,并及时弥补。当然,具备了知识不等于就能拿分,考生还必须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诗歌鉴赏类题目,考生回答问题时最喜欢概念的堆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概念脱口而出,殊不知这些概念是不能随意堆砌的,在正衬中,可以答“情景交融”;在“喜景衬哀情中”则只能答反衬,万不可“情景交融”,更不可随意“托物言志”。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里提出的“信息”,即指命题人在题干设问中的信息,也包括文本信息。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失分就是因为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不明白考官的命题意图,或胡乱作答,或答非所问。尤其是在作文这个大题目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无论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需要这种能力,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考生千万不要忽视这种能力,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3.描述、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描述类题目如“这首诗描写了哪几幅画面”、“简要概括作者对死亡所持的态度”、“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等,大体相当于列举题,要求考生分条回答,最好采用①②③④的方式作答,给阅卷人以清晰的感受;阐释和论证类题目如“这篇散文中,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答这类题目,需要采取“点(观点)+例(诗歌或文章里相关的句子)+析(分析)”的步骤答题。总之,考生在准备过程中,要认真总结规律,做到有备无患。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