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22 13:49:58
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法国的启蒙思想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法国是启蒙思想的发源地和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许多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作家,因此法国的启蒙文学比英国激进得多,富有强烈的哲理根基和深厚的政治经济底蕴.名噪一时的“百科全书派”的编纂者每个都是博学之士,在哲学、文学、史学上均有很深的造诣.这些学者型作家的作品无论是批判性还是哲理性都强于其他国家的启蒙文学.
18世纪早期法国盛行流浪汉小说.这种最早发端于西班牙的文学样式在社会底层广泛流传,揭开启蒙文学的序幕.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年-1747年)是成就最高的流浪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包括《瘸腿魔鬼》和《吉尔•布拉斯》等.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他的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成为关于国家学说的世界名著.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伏尔泰(1694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具领袖威望的作家,他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和宣传启蒙思想服务,但有强调应该遵守古典主义规则.他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中短篇哲理小说26篇,著名的包括《如此世界》、《查第格》和《天真汉》、《老实人》等.伏尔泰精于讽刺,拜伦曾称赞他“简直像一阵风,随心所欲的飘刮,拨起一切事物的根,有时教愚蠢出丑,有时把皇座也震动.”
18世纪中期,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仍然持续活动,新一辈作家狄德罗、卢梭等人以更为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把法国启蒙文学推向顶峰.
德尼•狄德罗(1713年-1784年)是法国启蒙文学的中坚,也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十分博学,在哲学、文学、文艺理论等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在戏剧创作上,他第一次提出“正剧”的概念,并亲自创作名剧《私生子》、《一家之长》以及至今仍常演不衰的《当好人还是坏人》.此外,狄德罗还发扬了对话体小说体裁,创作了《拉摩的侄儿》和《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格调清新的杰作,宣扬启蒙思想.让-雅各•卢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早年卢梭与狄德罗交好,为《百科全书》撰稿,其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后期.卢梭十分高产,以戏剧和小说为主,最优秀的作品包括《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忏悔录》等.这些作品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角度,批判旧世界,主张用启蒙思想塑造新人.卢梭的作品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以至于1762《爱弥儿》出版后,整个欧洲的封建势力联合掀起反卢梭浪潮.卢梭作品开辟的新倾向发展成为19世纪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
比埃尔•德•博马舍(1732年-1799年)是法国成就最高的启蒙剧作家.他宣扬和发挥狄德罗的戏剧主张,创作了法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市民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引发巨大的反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甚至下令禁演此剧,认为它会“毁掉巴士底狱”.
对明清中国经济状况的看法,在西方过去的几百年中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 16世纪到18世纪末以前,西方对于中国(当时是明清时代)持非常积极的看法.伏尔泰、魁奈、亚当·斯密等,一直把中国看作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18世纪末开始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黑格尔以来,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木乃伊式的国家,没有发生过变化,没有内在的动力.这样的看法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费正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中国内部不是停滞的,而是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是在外力的影响下,才会发生的.尽管1949年我们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体系,但是在整体看法上和西方的主流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这一看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看法.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不是靠西方冲击下中国才能够发生变化,并且,按照它自身的轨迹发展下去,将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对明清经济看法的主流. 在西方,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比较接近的是所谓近代中国的理论,是越战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理论.美国当时一批中年的史学家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不是没有变化,而且,变化与西方也比较接近.他们说明了中国经历的许多变化和西方是一致的,所以得出了中国经济是有活力的这样一个看法.这一看法在西方虽然逐渐得到了接受,但他们的主流看法还是中国是一个停滞的、没有外力冲击就不能发生变化的经济. 到了最近十几年,西方的看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999年国际经合组织发展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的计算方法,对中国从汉代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水平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了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叫人非常吃惊的.根据他的计算,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是相等的.在清朝的120年中,中国四倍于欧洲的经济增长.所以,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六大经济区中最大,而且增长速度也是第一. 在他之前,美国有一位政治学家保罗·肯尼迪,就作过一个估计,乾隆十五年(1750)时,中国的工业产值是法国的8.2倍,是英国的17.3倍.在1830年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产值是英国的3倍,法国的5.7倍.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工业产值才刚刚赶上中国,而法国才是中国的40%.从他们这些看法来说,清代绝对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而且,清代经济的增长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成长起来的. 现在一本很出名的书《白银资本》,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整个全球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作了一定的说明.作者弗兰克认为,中国经济不仅是规模很大,而且当时世界经济的网络里,它处于中心的地位.这种看法就是20世纪末最重要看法,而且比过去的资本主义萌芽或者是近代早期的看法有了一定的进步. 西方学术发生了两个很大的变化,一个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开始进入国际经济史学的研究领域.中国经济史研究原来在西方中国史研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西方汉学从来就不是西方学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研究中国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研究近代和当代的居多.中国经济史开始进入到国际主流学术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就可以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范围内来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越战以后,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越来越激烈.科伦甚至要建立中国中心主义.到了90年代后期,在这一方面又大大进了一步.王国斌就提出,既不能是中国中心,也不能是西方中心,只能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研究.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进入国际学术主流,第三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的进展,使我们对明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变.当然这一看法是否正确,是不是非常合适,还有待于检验,但是,我自己觉得如果说还是没有新的观点提出,我们还是基于过去那种从万历到乾隆,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那样的一个看法,那么很多今天的问题就没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