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清明节征文(落叶老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4 19:37:30
急需两篇清明节征文,字数大概在800字左右。希望老师能给予帮助。我不想要一些扫墓祭奠的事,我只是想要评论清明,议论清明的文章
解题思路: 范文见“解答过程”。 谢谢你对落叶老师的信任,加油!!
解题过程:
应通过祭祀来增强民族认同感
清明节到了,各地和祭祀有关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除了民间自发地祭祀已故亲友之外,还有一些具有很强官方色彩的祭祀活动:“浙江绍兴万人同祭治水英雄大禹”(4月3日《现代金报》);“河南黄帝故里祭拜华夏始祖”(4月1日《中国青年报》)……这些祭祀活动无不有地位相当高的官员出席,场面也极尽豪华隆重之能事。我在感慨之余,心底也不禁浮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究竟为什么祭祀?
我认为,祭祀这一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动机要纯正。如果动机不纯正,不是发自内心的敬意的表达,那就必然流于虚伪,还不如不搞。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祭祀呢?在我看来,主要应该基于这样两个理由:
一是通过祭祀来增加民族认同感。正如追求自由与权利是人的本性一样,追求认同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无法回避“我们是谁?”的问题。虽然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本质规定性是丰富的,但承认我们都源自同一个“人文始祖”,则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一个不认同自己的民族的人,就会像德国作家沙米索的小说《出卖影子的人》中的主人公那样,虽然靠出卖自己的影子获得了财富,但变成一个“没有影子的人”之后,所有的人都害怕他、躲避他,他也害怕所有的人,白天黑夜都不敢出门。直到放弃了不义之财,赎回了自己的影子,他才重新获得了阳光与自由;
二是要通过祭祀来寻找共同的优秀价值观,“民族认同”正是建立在这些优秀价值观之上的认同。比如黄帝的勤劳勇敢、帝尧的无私禅让、帝舜的恭孝仁德、以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强调我们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从“人文始祖”那里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并不排斥我们吸收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人类的优秀价值观;此外,我们要求为官者继承“人文始祖”的优秀价值观,也并不允许任何人以“有德者”自居,而拒绝接受监督和制衡。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俗话说:祭神如神在。如果我们的动机不纯,把人间行贿受贿那一套拿来对付祭祀的对象,那简直就是对“人文始祖”的亵渎,祭品再丰盛,也不过是相当于贿赂品而已——难道我们居然认为黄帝、大禹他们会接受我们的贿赂吗?
清明节的思考
清明,是国人传统扫墓祭祖的节日,流传悠久,也是后人缅怀前人,敬仰先烈,寄托哀思,继承遗志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
  前不久,读报得知,某孝子在老人活着时,不管不养,待老人死了,却大吹大擂,演戏般地做了番“尽孝”表演,捞取美名。
  又得知,黑龙江省海伦市某镇有位姓张的老汉,一生养育了4个儿子,又因妻子死得早,张老汉既当爹又当妈,吃尽了苦才把儿子养大成人,娶媳生子,不料古稀之年得了脑血栓。子孙满堂之人,到头来却没人照料,就连一日生活,还得靠儿子们“抓阄”来养,生活好生凄惨,无奈只好对簿公堂,才使问题解决。
  读罢这两则“丑闻”,使人感触颇多,并也想就此再谈几句:什么才算真正的“行孝”,行孝是否应该包括生前与死后、精神与物质等方面的内容。
  说到“孝”字,堪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核心是,小对老,要尊重要敬爱,以此来报答养育之恩,抚爱之情。它既是幼与长伦理道德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是在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今天,这种好传统,好美德,不但不能丢,还需发扬光大。
  但大量的实践证明,讲行孝,不应陷入误区,应懂得分生前与死后两阶段,即“生前赡养,死后安葬”。再说儿女对父母既养老又送终,是人之常情,应尽义务,也是上了宪法的。若对垂暮之年的人来说,因生理、体质、健康等方面的变化,需得到别人帮助安慰的地方很多,“养老”比“送终”更重要。
  俗言道“人死如灯灭”。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死后葬礼即便办的再隆重豪华,本人都一无所知,也就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葬的越厚越浪费,这么做也没必要。
  可在有些地方,有些人身上,或自诩为孝子者,在对待老人养和葬的问题上,又常把关系和位置摆错,老人越需要关心和温暖时,越离得远,越嫌弃,甚至咬牙切齿,盼死不盼活。更有甚者,还对残年余生的老人下毒手,虐待迫害折磨致死,类似这样的事也屡见报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人说“行孝”只挂在口头,遇到出钱出物时一毛不拔,一旦老人死了,又偏大操大办?其实,用心也很明显,无非是想借死者来张扬行孝,捞虚名声,结果把本该用与活人身上的钱物,偏用于死人或大搞封建迷信上。像这样的所谓行孝,薄养厚葬的尽孝,就很不可取。当然,这并不是说死后安葬不重要,而是说不要顾此失彼,更不该把“生”与“死”的位置弄颠倒了,那样就会变成孝死不孝活的人间大笑话,于理于法也相悖。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