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小石潭记,白洋潮,孔孟论学,勉学,这4篇文章的精密翻译,只要重点的,活用的,难解释的字都注释下,30分,●南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2 12:35:26
英语翻译
小石潭记,白洋潮,孔孟论学,勉学,这4篇文章的精密翻译,只要重点的,活用的,难解释的字都注释下,30分,
●南拳№呆呆灬....你可以把下面的文言文说了什么道理加上吗?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十分迅速,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看的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所有的景色后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像百万只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塘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就像)用炮击碎龙湫瀑布,(水花)像雪花般在半空中飞舞.(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掌握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领会,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无所得.”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给他的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他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也就停下来了;譬如填平洼地,就算只倒一筐土,如果继续干,我也就前进了.”
孟子说:“王不明智没有什么奇怪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和王相间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善良之心萌芽呢?比如下棋,这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假使让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中《武成》一篇,只取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殷纣王这极不仁道的人,又怎么会血流飘杵呢?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有利于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但是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还是超过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的人.
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取决于社会是否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汉代的贤能之士,都能凭一种经术来弘扬圣人之道,上通天文,下知人事,以此获得卿相官职的人很多.末世清谈之风盛行以来,读书人拘泥于章句,只会背读师长的言论,用在时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入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我也听说在洛阳的有塞浩、张伟、刘芳,在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儒者,不仅喜好经学,也以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自然可作上品.此外,大多数是田野间人,言语鄙陋,举止粗俗,还都专断保守,什么能耐也没有,问一句就得回答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俗谚说:“博士买驴,写了三张契约,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们拜这种人为师,会被他气死了.孔子说过:“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现在有人只在无益的事上尽力,恐怕不算正业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