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帮我翻译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31 20:25:15
请帮我翻译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
〖解释〗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示例〗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译文一: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译文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史实和现代事例】
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