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农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9 08:18:08
农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别之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然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也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这样,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传统文化便显得暮气沉沉,缺乏积极进取的冲动. 中国农耕经济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歉收并蓄的包容性格.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这种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然而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发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将相辉映,增添异彩.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的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前赴后继,卧薪尝胆,开放改革,焕发自强自新之道,才使中国文化重新获得了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