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1 06:56:55
《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王安石的一首绝句——《泊船瓜洲》.我发现儿子在读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读成第四音“jiàn”,问他为什么不读第一音“jiān”,说是老师要求读第四音.原来在教学大纲中确实是读第四音.但是按照格律应读第一音才对.教学大纲将其确认为第四音,完全是从诗义来判断的.没料到的是网上对这首诗中“间”的读音还颇有争议.以我的判断应该读第一音“jiān”.就我的观点,下面我将从词义和格律两方面来分析“间”在这里的读音问题. 这首七绝,短短二十八个字中涉及了三个地名,分别是京口、瓜洲和钟山.我就从这三个地理位置着手,看看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思维路线.再从这种思维中来判断“间”在这里的读音规律. 首先要明确王安石写这首诗时他在哪里,也就是写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哪里.诗的题目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在瓜洲!而且是在长江岸边停靠着的船上.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向诗中表达的另外两个地方,即京口和钟山辐射.看看这三个地理位置吧:三个地理全部在今天的江苏省内,而且全部在长江边上.所不同的是瓜洲和京口几乎就是长江两岸遥相对面,而钟山则离瓜洲和京口较远,需从长江逆流西上,到达南京.从南北来看,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和钟山都在长江南岸. 细细分析: 京口在今天的江苏镇江,长江南岸;瓜洲在今天的江苏扬州南边的邗江,长江北岸.京口与瓜洲仅相隔一长江,一南一北.可以说长江在京口与瓜洲之间,京口与瓜洲分立在长江南北,遥遥相望,相距非常近.所以诗人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教案将“间”解释为“间隔”并没有错,但是我认为将“间”解释为“之间”更妥.再来看第二句的“钟山”在哪里,它指的就是今天南京的紫京山,与京口一样,也在长江南面,但却位于与京口相去甚远的西面,而在镇江和南京之间确实间隔着绵延不高的山脉,所以第二句说的是位于南京的钟山与京口之间隔着数重山.诗中第一第二两句写的是从瓜洲到钟山的距离与位置的变化,也就是从瓜洲渡过长江到达京口,再从京口往西越过几重山脉到达钟山,尽管这一带的山脉海拔不高,但对于宋朝时期的交通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从北到南再往西的折路.所以第一句用“之间”的意思更为妥帖,表明一种望眼欲穿的过渡.而第二句用“间隔”则不会重复第一句的手法,同时加深路途的艰难险阻.对于诗人盼归之情的急切而无奈的表达更加强烈.如果前后两句全部解释为“间隔”对于归家的阻力虽然加大了,但是诗歌手法的变化与意境的转换却削弱了不少. 再看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完全是诗人站在瓜洲(即长江北岸)而发出了渴望与向往.试想王安石从长江北岸的瓜洲一眼就能望到近在咫尺的长江南岸的京口,并能想象同样是长江南岸但却被重重山脉隔断的钟山了,春风已吹绿了江南,吹到了京口,吹到了南京,但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把我送到钟山(南京)呢?思乡之情昭然而出.同时也暗示了对重返政治舞台的渴望.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心境较为复杂,要到南京,完全可以不必渡过京口再折向西去,也就是完全可以不必先走水路再走山路,他可以在瓜洲直接逆流而上到达南京!但他偏不象李白那样“轻舟已过万重山”,而选择了更为曲折的表达式方式.诗的意境更加朦胧、委婉.思维的进程是曲折的,含而不露.王安石不写南京而写钟山,实指南京,这是诗的借代手法,一般是在有隐情之时诗人常用的手法,暂且不说当时王安石写此诗时的背景了.所以从诗意上讲完全可以将第一句的“间”读成第一音“jiān”.这才符合平辅与转折,先扬后抑,跌荡起伏的思想进程.淡起深入,艺术感染力更强.试想从瓜洲安然渡过京口,原以为南京马上就到了,一回想却还是被万重山脉给阻隔了,希望在眼前,失望随即而来,真是喜忧参半,欲哭无泪! 按此,这首诗的四句分别为一过渡、二转折、三望见、四联想的递进式展开.一过渡能望见,无阻碍;二转折望不见,有阻碍,靠联想.这种思维的联系非常明显.倘若归路全部被阻断了,哪来的希望呢?再则一开始就知是阻力,层层阻力,也就没有那种落差感,艺术感染力会大大降低.诗中用语的微妙教纲是否忽略了?而一味地认为“间”为“间隔”,“隔”也为“间隔”呢?格律诗本来用语精练,特别是绝句,要将众多的意境浓缩到短短的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中,诗人一般是不会浪费每一个字的表达的.他一定是要表达得比这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更多的字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可见“间”作为“之间”的意思不仅不会重复下句的“间隔”之意,而且做到了思维的延伸,路线距离的递进,意境的起伏变化.将“间”读成仄声“jiàn”,与下句的“隔”同义,不符合本诗意境的变幻,无疑“间”读第平声“jiān”更加正确! 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格律.很显然本诗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此律应为: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间、山、还”押上平声“十五删”.其余平仄也完全合律.显而易见,“间”应读第一音“jiān”.如果将它读成第四音“jiàn”,那么这首诗就成了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七绝了,而这种律式为: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这样一来,首句中的第五字“一”(入声“四质”)就不合律了,首句也就成了三仄尾了.三仄尾和三平尾一样在格律诗中严格是不允许的,列入拗句之类,是缺陷,能避则避.诗人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愿意反律.而这首七绝,首句押韵,读第一音就完全没有这种拗句的现象,非常完美了.如果当时王安石真的考虑的是词义为“间隔”,那么他一定在读时主张的也是第一音.读第一音不仅音韵和谐,而且语意完整,有跨度.更何况词义为“之间”也完全符合意境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