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谈一谈中国古人的生命意识,可结合文学作品,从生命的起源,价值,意义,去向,认知角度去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3 03:07:25
谈一谈中国古人的生命意识,可结合文学作品,从生命的起源,价值,意义,去向,认知角度去写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 :  唐宋,中国封建历史的颠峰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震古烁今的意义.唐宋词人之多更如过江之鲫,如云如雨,不可计数.****鬼才,未见其珍.诸如唐宋八大家、唐宋十大词人、三苏、范文正、欧阳文忠、柳永、辛弃疾,更有风华卓绝的女词人李清照.
  生命意识,何谓生命意识?听者一听难免感慨万千,一下子有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感觉.古之有楚,楚有屈原,一代《天问》,流传千古.我不禁觉得我今天  所想的这个“生命意识”,古人也一定如此询问深思过.只是我一直这样看待:中国古代文人身上总有一种契合,那是一种内在的相似性,毕竟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  的文化有着强大的渗透性和感染力.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有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那种超越时空的孤独和凄凉的悲壮;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鹤梅老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种超越世俗,物我两  忘,归返自然的人生境界;有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有范文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生为苍生,福为社稷的胸怀、理想和气  魄;有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就有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种征战沙场,保卫边疆,以及守疆拓土的雄心壮志,  更有一种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恨.  这是一种继承,历史的继承,这是历史的不可逆转性.米兰·昆德拉有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出现在伟  大的历史时刻,那里有伟大的历史背景……而唐宋正是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的伟大的历史背景,因而这些文人才更为夺目,这些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开创.  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这样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如此结合看来,唐宋词人在“生命意识”这个问题的看待上,既有其历史的继承性,也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性,只不过这种历史的独特性会对前人认识有所补  充和拓展;而且如果单单是从唐宋词人本身的生活历程和感情的变化来看,他们又会有所不同.就如词人本没有豪放的词人和婉约的词人之分,只是在一定时期的一  定作品中体现词人那时的心理特征而已.  如果要了解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就需要从三方面来分析入手:一、中国古代历史文人的“天人思想”.二、  唐宋词人的历史和命运.三、唐宋词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境界,也就是唐宋词人的“心路”.本来是忽略了第一点的,只是王国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罔不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  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解释上说:第一境界是所谓世无明王,栖栖惶惶者,第二境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第三境界是非归与归.我想  这也算是对唐宋词人的一种描写吧.  唐宋词人逃脱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出则入仕,“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文人的宿命.苏东坡的一生也  曾风光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曾位及人相,也曾低落过,被贬闽南,方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闲情雅兴.这种大开大合的人生历程,使  得苏轼也只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柳永,天纵其才,却不能为当权者所用,只能在醉生梦死的边缘挣扎,“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其凄婉.我们只能感受  到他们那一时的生命意识,没有哪个人就是那种意识的对号入座,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也有他们自身情绪上的“维恒”.他们的思想是复杂的,他们的生  命意识也是复杂的,这是个人历史的不可逆转性造成的.  在大的历史背景上,人的意识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在南宋,词人们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思  想,抵抗外敌,收复失地,维护大宋.于是有岳飞、辛弃疾抗金,只是希望越大,当希望破灭时失望越大.这两个抗金的代表人物,一个以死来增添了《满江红》中  的悲愤,一个则清醒地看着王朝的衰败,“塞马空肥”.当他们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时,意识也变得消沉,于是有归隐,不仅是人的归隐,也是心的归隐,终日不谈国  事,放逐于山水田园之间.  唐宋词人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都有一个心的放置点,只是这点是不固定的,这个  点的变化轨迹也是唐宋词人们的心路历程.他们既想维持这种“恒”,又想打破它,于是他们转而追求另外一种平衡:天与人之间的恒,就像所谓的“天人合一”,  只是在这当中他们能做到的很有限.这是一种残缺美,残缺本身就是一个人世间不可变更的规律.  唐宋的词人们也都认识到这种不可变更的残缺,但是  他们却也跳脱不出这世俗的框框,他们仍是一个劲的追寻“什么是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悲惨的命运仿佛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西西佛,更像中国文化故事里的  “井底之蛙”,坐在井中观天,虽不能一窥全貌,却也能在这井的促狭下观天.也许当他们跳出去的时候反而什么也看不到,这是命运的不可逆转.  唐  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中承担了太多东西,中国文人一直如此,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思想意识、文化意识……这些许许多多的意识都穿插在他们的生命意识中.生命  更像一面镜子,它反射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它本身的影子都很难被人认清,包括他人和自己.于是此时仿佛认识到了这样一个现实:苏东坡、范仲淹、柳永、李清  照……所有的词人不过只是符号,他们的生命意识就是唐宋所有词人的生命意识,他们其实没有姓名.有一本书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些东西是生命所不能承  受的,当他们承受不了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一种东西来维系他们自身以及他们所承受的…….  可他们还是他们自己,他们有曲调高低之分,有境界高低之  分.虽然他们所登场的舞台一样,可他们还是有一些细微的、标志性的区别.就像王国维说的那样,他们之间还有三种层次之分,因而即使他们认识到了一定的生命  意识,他们对待人和事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谴怀方式.有柳永的醉生梦死,整日游戏于红粉胭脂中,不知终日;有苏东坡的满怀凄清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只是在最后一刻一转文章基调,变的开阔深远转而成为一种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境界,也是一种在归与非归之间的挣  扎.  不过在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中,好象有一种意识例外,那就是感情.每个词人都有自己的知己,或感情上的知己,或政治上的知己,或文学上的知  己.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自我的交流探究过程,是中国文人认识自我和探究天地的一种奇怪方式.苏东坡有丧妻之痛和怀念故人的时候,陆游也有和小婉缠绵惨痛的经  历,柳永也有假假真真的时候.苏轼和秦少游之间,苏轼和王安石之间……这其实也是他们的一种人生经历,只是和家国、道德、思想、政治等等比较起来,它显得  太微小,好象微不足道了,这反而给了它一片广阔而轻松的天地.  在南宋和北宋的文学中,后人常常褒北宋而弃南宋.也许是感情上难以接受.只是“文以载道,歌以咏物”,在北宋的大巧不拙和南宋的伤怀悲物的物我之境中,他们最起码都能表达词人的生命意识吧.
  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从一方面讲更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毕竟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时代.而且在这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下,有着深深的延续性,这  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有着如此多的相同和类似,他们也就有了相同和类似的生命意识,这就由许许多多的千古****人物孕育出这些唐宋词人们的生命意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意识.